古代人上班是怎么休息的呢?现在一个星期制,每个星期会有单休或者双休?

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一个星期为七天。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4 02:16:50

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一个星期为七天。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星期是舶来品,中国古代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也没什么双休。在秦朝并不存在什么假期。公务员若想回家,只能请假“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也就是说你请假就不要再上班了。到了汉代,确立了休假制度官员有休沐。因为古人洗发,专称沐。大家都把沐浴当作一回事。这是因为古人蓄发,又盘髻戴巾戴冠,易于积垢,也易生虱。不洗不洁,既难受,更失礼。

据《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所谓“休沐”就是沐浴和休息,因为当时朝廷要求各级官员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没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长期集中在官衙办公、食宿,估计皇帝忍不了官员们身上的体味儿了,让官员每五日当中可以放假一日。这个休沐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星期六、星期天。除了常规休息,每年冬至、夏至也各放5天假。至于官员的丧假和探亲假,要根据远近定天数,遇到特殊假日也就是皇帝诞辰放假3天,这样算起来一年总共能休假73天。

《史记》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可见官员不但可以洗澡休息,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和夫妻团聚。放假时间一年总计休息73天。这种放假惯例一直沿袭到隋唐朝。

除了类似周末这样的休假外,汉代政府也规定了节庆的假日。汉代规定:冬至、夏至为例假。古时候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祀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周代夏至祭神,意思是为了消除疫病、荒年、饥饿和死亡。汉代对于冬至甚为重视,《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汉代这两个节日必须放假,但是放几天,没有明确地记载。放假时间:不确定。

另外汉朝规定有临时的假日,即告假,分为“予告”和“赐告”。予告是因为有功,国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赐告则是因病给予的假期,但是时间不能太长,汉代明确规定,请假三个月免官。放假时间:可以因具体情况来确定,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

唐代《假宁令》规定:休假制度从五日休息一天改为十日休息一天,称之为旬假,即每月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各休假一天。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写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两个“黄金周”。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就有3个,可见唐朝的法定假日并不比现在节假日少。

到了南北朝时期,官员开始编组在夜晚到官署轮流值班,从唐代开始,不值班的官员从下午以后就可以回家了。由于大部分官员和他们家人住在一起,因此没有必要每五日作一次短期的休假,而且由于官员留在官署的时间减少,削减例假日似乎也是公平的。唐代虽然把“五日休”改成了“旬休”,即工作9日才可以休息1天,但架不住唐代其他假多呀,儿子及冠礼放3天,子女结婚放9天,春节放7天、中秋3天、寒食清明4天,到5月还有田假15天,9月有备制寒衣的授衣假15天。

  到了宋朝,春节叫元旦,专指正月初一。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春)三个时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春节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3天),元宵放假7天,加一块儿接近半个月。但是如果是首都高级公务员,初一则不得休假,不能请假。先守岁,再打个小盹儿,凌晨百官给皇帝拜年(朝贺),俗谓“排正仗”,会后,皇帝赏赐每人一朵帽花。高级官员是要陪同皇帝一家一起过的。

宋代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宋朝官员休假日较唐代官员增多,休假制度更加宽松。放假时间:每旬一日,合计36日,约占全部假期的32%。宋代才是假期最多的朝代,不但开创了“天棋节”这样的新节日,而且是逢节必休,依然有“黄金周”如元旦,冬至等各7天假,圣节、夏至,腊月等各三天假,合计每年假期有一百二十多天。

不过,这个数字到了元朝被砍了一半儿, 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公元1264年8月,忽必烈一道规定便将节假日改成16天,加上旬假36天共休52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黑夜。他可能认为与自己的经历相比官员们很受优待了,所以有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休假制度的时候被朱元璋给驳回了。然后朱元璋规定了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但是实际实施后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朱元璋死后假期逐渐增多,月假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可放假18天。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休假制度,但是后期开始有所变化。

明、清时期,许多这些假日或者完全取消,或者成为特殊的,必须等待皇帝的批准。唯一完全严格执行的规定是,父母亲去世之后强迫解官三年。这些改变似乎显示了个人对皇帝及父母亲责任的增加或不断强调,相对的忽视了其他的社会关系——譬如对其他亲戚和老师的责任。这显然是明、清时代道德的一个特色。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慈禧太后颁发新政后与西方接轨,公职人员星期天可以休息。例假由原来的每月3天旬休,变为了星期日休假制,并一直沿袭至今。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