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是三国里最聪明的谋士吗,你们觉得呢?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贾诩是不是三国里最聪明的谋士不好说,但起码是最聪明的谋士之一。
就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一起与大家交流。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6 22:33:18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贾诩是不是三国里最聪明的谋士不好说,但起码是最聪明的谋士之一。

就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一起与大家交流。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01

“毒士”贾诩

贾诩少年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的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有张良、陈平的智慧。

贾诩早年被举孝廉为郎,因病辞官。

董卓专权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为讨虏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辅部下辅军。

王允、吕布诛杀董卓之后,要肃清其余党。

李傕等人打算逃走。

贾诩阻止他们,建议说:“不如收敛士卒,带兵杀入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侥幸成功,就尊奉国家,征服天下;如果不行,再逃走不迟。”

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计谋,杀入长安,击败吕布,诛杀了王允等大臣,控制了朝廷。

一时间,京城血雨腥风,朝野大乱。

贾诩此计过于凶狠,也因此被称作了“毒士”。

汉室唯一复活的希望,也被贾诩这一毒计扼杀在摇篮之中。

虽然贾诩下手是狠了点,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主持朝政的王允身上。

当时的儒学大宗蔡邕,由于听到董卓被杀,轻轻一声叹息,就被王允缉拿下狱,最后死在狱中。

王允如此不能容人,缺乏政治家最起码的妥协与怀柔,必然导致政敌强烈的反弹。

在处理蔡邕一事上,许多大臣都向王允求情,但不允许。而且狂妄地说:“就董卓这样的,我都把他杀啦,我还怕谁啊!”

当初,董卓跟袁绍商量要废掉少帝刘辩,袁绍不赞同,董卓大怒,要杀袁绍。

袁绍说:“天下强大的人,难道就只有你董公一人吗?”说罢,握剑长揖而去。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令王允想不到的是,还有个贾诩,下手比他还狠。

贾诩“毒士\"的恶名,也由此得来。

李傕等人以贾诩的功劳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可言?”坚决不接受。

李傕等人又让贾诩做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之长,天下的榜样,我一向没有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图虚荣,但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哪?”

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

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

李傕、郭祀、樊稠三人把持朝政,相互猜忌,争权夺利。贾诩每次都以大体责备他们,三人虽然心中不和,但表面还过得去。

献帝东归,贾诩也做了许多协助,也保护了一些大臣。

无奈,汉室太弱,在朝堂上贾诩得不到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又因为名望太低,得不到外部诸侯的拥护。一起起事的李傕等人就是一群兵痞土匪,毫无政治智慧可言。

贾诩也是无力回天。

不久,贾诩之母去世,于是辞掉官职,回家守孝,被拜为光禄大夫。

贾诩不得已而出“毒计”,但还坚守起码的君臣道义,心里还有国家社稷一念,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言,也算难能可贵。

贾诩不是圣人,只是高明的谋士,后世不能以大义强求贾诩归隐或者另求明主。

02

张绣谋主

当初,攻入长安的四军阀之一张济,由于势力最弱,在朝廷上没有发言权,只得屯兵在外。

贾诩辗转成为了张济的谋士。

张济由于进攻刘表的地盘抢粮,被流矢射中死亡,其侄子张绣接管了部队。

贾诩劝说张绣依附刘表,与之联合,屯兵宛城,北据曹操。

曹操南征,贾诩劝说张绣投降了曹操。

贾诩代表张绣去曹操处通款,曹操对其十分赏识,就想把他留下来做自己的谋士。

不料贾诩却说:“以前我跟从李傕等人,得罪了天下;现在,我追随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心背弃他。”

贾诩既向曹操说明了以前所做的那些事,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现在很懊悔;同时,又表明自己不是那种“有奶便是娘”的见利忘义之徒。

看看贾诩有多么聪明。

之后,由于曹操抢占了张绣的婶婶,张绣一怒之下就反叛啦。

曹操侥幸逃脱,但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士典韦为此战死。

张绣采用贾诩的计谋又两次打败曹操。

贾诩本来是一心要投靠曹操的,可曹操不识货,没有认识到其能力。

贾诩只好再出“毒计”,让曹操付出代价,替自己再做次广告。

投靠一个新东家,不拿出点真本事,是得不到老板青睐的。

贾诩深谙此道,世道如此,也别怪贾诩每次下手太狠。

油不榨不出,大老板油水更大,就得下狠手才行。

第一次下手,差点把献帝办啦;第二次下手,差点让曹操挂啦。

这就是贾诩厉害之处。

03

投靠曹操

官渡之战前夜,袁绍派人到穰城联络张绣欲一起收拾曹操。

袁绍也非等闲之辈,知道贾诩是很角色,不是省油的灯,不敢轻视。专门给贾诩写信示好。

张绣准备答应袁绍,还没等开口,在一旁的贾诩就开腔啦,对使者说:“回去告诉你家主公,连自己的亲兄弟都容纳不下,还能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吗?”

于是,张绣就拒绝啦。

袁绍要下手啦,贾诩看到火候到啦,就对张绣说:“袁绍不能容人,而曹操却不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总之,张绣降了又反,反了又降。张绣是言听计从,贾诩说啥就是啥。

都清楚官渡决战对袁绍和曹操来说,其意义之大。

在这个时候,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时机。

别人不知道,但贾诩知道啊。他等的就是这一天,他知道这一天早晚会到来。

贾诩被称为“军事战略家”,不是浪得虚名。

要卖身自然要找个好人家,想要个好价钱,就必须选择一个好时机。

聪明的贾诩不仅为自己,也为自己的老板一起找了个好归宿。

“毒士”贾诩,又是一句话,把袁绍做掉啦。

试想一下,如果张绣答应袁绍,在官渡最胶着的时候,背后给曹操来一下,恐怕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啦。

曹操尽管反应迟钝了些,但到底还是精明的老板。

张绣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大喜,不喜那是面瘫啊。

曹操亲自接见贾诩,激动地、亲切地握着贾诩的手,语无伦次地说:“使我的信誉扬名天下的人就是你啊”,没好意思说,没想到你小子下手比我还狠啊。

于是,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当时冀州还被袁绍占据,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

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贾诩想,这是曹操叫我再出把力,不把袁绍做掉就没地办公啊,就只能在官渡河边临时凑合啦。

官渡最艰难的时候,曹操想到了撤军。

贾诩一看就急眼啦,心想这不行啊,不把袁绍赶走,我咋去上班啊。

于是,极力劝说曹操顶住,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取胜,是您想顾及周全。只要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

贾诩这顶高帽一戴,曹操又来了精神。

刚好荀彧也力劝曹操坚守,等待时机。

最终幸运女神眷顾了曹操,袁绍被击败啦。

河北平定以后,曹操自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这就不清楚贾诩咋想的啦。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而下。

贾诩劝阻,说应该先安抚百姓,等待时机。

曹操不从,结果赤壁大败而归。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

贾诩建议曹操采用离间计,大败马超、韩遂,平定关中,大胜而归。

试想一下,赤壁之战前,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稳扎稳打,三国的历史又要改写啦。

04

位列三公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当时曹操尚未确立世子人选。

曹丕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啦。”

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刻意磨炼自己。

后来,曹操私下询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谈。

曹操问他为何不回答,贾诩说:“我在考虑袁绍和刘表啊。”

曹操哈哈大笑,最终确定曹丕为魏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远,怕曹操猜忌,于是采用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当时,喜欢谈论天下智谋之士的人,都十分推崇他。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暗中相助之恩,拜其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曹丕首征东吴,问计于贾诩。

贾诩说:“应该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

曹丕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同年六月,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贾穆袭爵。

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曹丕庙。

纵观贾诩一生,屡出“毒计”,但总能成功实现人生的跨越,实现人生的价值。

更难得的是,贾诩能够平稳着陆,寿终正寝,的确是非常高明,不愧是聪明之士。

为人若此,可谓登峰造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