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湖北地区有哪些有名的部队?

按民国时期的传统称谓,湖北的地方部队自然应为“鄂军”,由于武汉乃是“九省通衢”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确实缺乏地方军队长期割据的土壤。不过“鄂军”也曾经短期存在过,比如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9 14:26:50

按民国时期的传统称谓,湖北的地方部队自然应为“鄂军”,由于武汉乃是“九省通衢”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确实缺乏地方军队长期割据的土壤。不过“鄂军”也曾经短期存在过,比如夏斗寅的鄂军第一师和后来以此扩编的第13军,就属于湖北地方军队。

(夏斗寅)

1911年辛亥革命是在武昌爆发,以清王朝“湖北新军”为主的起义军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组织实施汉口保卫战,成功抵抗清政府的镇压。袁世凯以北洋军为后盾逼清帝退位后,成为了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立即解散了湖北军政府,同时以北洋军精锐进驻,湖北逐渐成为北洋军阀中“直系”的重要地盘,由号称“长江三督”之一的鄂督王占元统治,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失败后即逃到湖北,兵力较多,控制严密,鄂省独立成军的机会已然不大。

1921年在讨伐北洋军阀的第二次护法战争中,部分旅湘的湖北人氏借机在长沙成立了“湖北自治军”,以李书诚为总司令,夏斗寅任团长;经过不断的发展,番号先后更叠为“鄂军混成旅”和“鄂军第二混成旅”,1926年扩编为“鄂军第一师”,宣布效忠广州革命政府,受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节制,参加北伐战争,师长夏斗寅,参谋长万耀煌,熟悉土地革命战争史的答友应该对这两位不会陌生。

(鄂军第一师部队)

1927年1月,鄂军第一师收复鄂西重镇宜昌,并在此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4师”,辖5个团共12000余人;随着北伐战争的不断胜利,不久再次扩编为“新编第10军”。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与武汉国民政府发生“宁汉对立”,夏斗寅率先响应南京蒋政权,在宜昌起兵反叛攻击武汉政府,结果被叶挺击败,但仍被蒋介石任命为第27军军长。1928年参加二次北伐时,在山东兖州整编为陆军第13师,为二旅六团的甲种师,这是鄂军唯一的主要血脉。

中原大战期间,第13师被扩编为第13军,战后夏斗寅升任武汉警备司令兼军长,1932年再被任命为湖北省主席,此时较为蒋介石器重。但当夏斗寅主鄂后,以“鄂人治鄂”的口号开始培植个人势力,逐渐遭到蒋介石的猜忌,1933年强迫其去职改任鄂豫皖剿总上将总参议,而以心腹张群出任湖北省主席,至此,夏斗寅失去军权,慢慢淡出军界,而第13军的番号给了汤恩伯所部。

(土木系老大、专吞杂牌之陈诚)

鄂军血脉第13军随即缩编为二旅四团的第13师,被调往河南洛阳驻扎。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伤亡惨重,仅十几天就有三个团被打残,徐州会战后进行整补时不幸落入“虎口”,由最擅长吞并杂牌部队的陈诚负责接收,陈诚随即以“土木系”干将方靖出任第13师师长,一并将各旅、团长调整为黄埔生任职,至此,鄂军这支部队成为了标准的国民党中央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第13师全部换装日械,驻防湖北荆门。1946年整编会议后更改番号为“整编第13旅”,划归整编第66师指挥,1947年在鲁西南战役中被刘邓大军全歼,师长宋瑞珂中将被俘。不过该旅作风比较顽强(旅长罗贤达少将),在羊山集死守15个昼夜,给解放军造成很大伤亡。虽然整编第66师其后重建(次年再被歼于开封),但鄂军的这一支余脉却就此消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