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个帝国,在距今不远的时候,丧失了它全部的荣耀,跌落神坛,甚至国破人亡,那么它的名字,一定是奥斯曼土耳其。
公元1453年,来自西亚的土耳其人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在20世纪初这个民族主义思潮泛滥的时代,要想重建拜占庭帝国这种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以及清朝之所以灭亡解体除了对外战争的失败,主要就是因为民族主义的兴起,帝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想独立建国,再也不想在一起过了,在这种民族国家兴起的时代,复兴拜占庭帝国显然不合时宜,也根本无法做到。
一、民族主义崛起与多民族国家的解体:奥斯曼、奥匈以及清朝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民族主义就开始如火如荼的席卷世界,那么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呢?美国学者斯蒂芬提出:“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相信民族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他要求所有民族成员对民族利益应该抱有不容任何质疑和妥协的忠诚,民族主义非常依赖于区分敌我,他通常表现为对另一群不同的民族的敌意。”
那么民族是什么呢?斯蒂芬给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属关系的共同体,是其成员之间由于出生境况相同而形成的密切相关、占据广阔领地、有时间深度的共同体。”他的要素有领地、具有共同历史以及相近的语言和文化。
法国大革命的成就在于他界定了法兰西民族,并且制造了法兰西民族主义,之后这种民族主义又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进而全世界,所有人都开始按照民族的定义来划分敌我,将对民族的忠诚置于一切之上,这直接导致了各种多民族国家的解体。
在奥斯曼帝国,希腊半岛的基督教徒和希腊人开始建立自己的民族意识,并对信奉伊斯兰教,说土耳其语的土耳其人展开反抗,而中世纪以来土耳其对希腊的压迫成为了反抗的最大动力。而在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也重新界定了自身,并开始反抗统治他们的土耳其人。就是土耳其人自身,也开始主动分裂帝国,凯末尔主动放弃了外族的领地并开始驱赶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实际上,奥斯曼末期,无论是不是土耳其人,都不想维持多民族帝国了。
在清朝,汉人接受了民族主义的观念,认为清朝的剃发易服和八旗制度是对汉人的屈辱,并开始祭奠崇祯和明朝,以唤醒汉人的历史记忆,对满族统治者展开反抗,导致了清帝国的覆灭。
可见,在20世纪初,多民族国家已经存在不下去了,解体是一种必然,而昔日的拜占庭恰恰就是多民族国家。
二、昔日的拜占庭疆域和奥斯曼差不多,不可能恢复
如果我们看看地图,我们会发现拜占庭昔日的疆域和奥斯曼帝国高度重合,要想恢复拜占庭跟恢复奥斯曼帝国难度几乎一样。这意味着要将希腊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埃及人再次整合成一个帝国,在民族主义兴起的20世纪,怎么可能做到?而且土耳其所在的区域恰巧就是拜占庭的核心领土,这意味着要把土耳其消灭才能恢复拜占庭,那既然如此,还制衡什么?而且要想消灭土耳其谈何容易?所以复原拜占庭不具备任何现实条件。
(拜占庭和奥斯曼领土高度重合)
奥斯曼帝国解体本来就是因为各民族想独立建国,不想成立多民族帝国,如果欧洲列强强行这么干,简直就是撞雷,这些把欧洲视为解放者的民族会顷刻间反戈一击,欧洲何必干这种逆历史大潮的事呢?
三、欧洲列强的方针:按照民族为单位复兴古国
实际上欧洲列强复兴的古国几乎都是按照当时兴起的民族来划分的,希腊人有了民族意识,那就复兴希腊,塞尔维亚有了民族意识,就复兴塞尔维亚,阿拉伯有了民族意识,就复兴阿拉伯,这不过是利用趋势的一种政治手腕,根本不是什么文化原因。
按照那些民族认定的敌我来划分,既能收买他们的人心,又能间接削弱土耳其,何乐而不为?要知道土耳其在只保有小亚细亚半岛后实力已经锐减,也就是一个准强国,不要说和俄罗斯这种二流列强比,就算是希腊、亚美尼亚这种不入流的小国也可以与之一战,这么多小国挨着土耳其,已经有所制衡,这些小国加上列强的背后支持,实际上已经足以制衡土耳其。列强又何必复兴什么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多民族的拜占庭帝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