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其足智多谋,忠心报国,志向高远,坚韧不拔, 是三国群英中广大群众最喜爱的人物之一。
一、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胆略。他生逢
一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话了。其实诸葛亮也是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也会追逐名利。
诸葛亮是世家出生,琅琊诸葛氏是当地的豪族,因为诸葛亮自幼丧失双亲,和弟弟诸葛均一起被叔父诸葛珪养大,诸葛珪投奔刘表的时候,诸葛亮也跟着叔父到了荆州。在荆州拜在庞德公水镜先生门下学习,诸葛亮确实有才,所以能得到庞德公水镜先生赏识。“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这是水镜先生说的,其实就是为了诸葛亮炒作名气,当时的时代讲究名气,有名气就有更多的举荐,有更好的奔图。
诸葛亮没出仕之前一直是躬耕陇亩之间。大家都以为躬耕陇亩是自己亲力亲为的去种田。其实只是诸葛亮是一个地主,如果有兴趣了就下田种地玩玩,看看诸葛亮来往的人就知道,崔州平、石广元、徐庶、庞统。可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样的人可能真正去种地为生吗,种地为生的人有时间去读书吗?
再看看诸葛亮在荆州的关系网:诸葛亮大姐嫁给当时荆州第二大族蒯家蒯棋,二姐嫁给庞德公二儿子庞山民。荆州第一大族蔡家的大女儿嫁给黄承彦,二女儿嫁给刘表。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这样诸葛亮叫刘表要交一声姨父。基本上整个荆州都渗透了。那么,为什么要强调诸葛亮的“躬耕陇亩”,他自己为什么又要强调其“布衣”身份呢?说到底,这无非是在突出诸葛亮的高才大志
古代讲究亲亲相隐,而诸葛亮出仕没有选择刘表,可以说刘表老了不值得辅佐,但是为什么不辅佐当时亦有贤明的刘琦(刘琦并不像演义里面那么无能),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荆州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就算辅佐刘琦,他一个外来世族得不到权利,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不投奔曹操孙权也是这个原因,曹操孙权都有自己的班底了。诸葛亮去了也难得到重用。所以选择了一穷二白的刘备(说起刘备,其实比吕布不曾多让,投靠公孙瓒,公孙瓒给他别部司马官职不低,结果在公孙瓒式微的时候离开公孙瓒。投奔陶谦,陶谦三让徐州以后就病死了。投奔刘表,刘表也病死了,长坂坡以后投奔刘琦,年纪轻轻的刘琦也病死了,这其中的猫腻想想都知道。)
再看看诸葛亮出仕以后的操作,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其实都不存在,在史书里面只有刘备火烧博望坡的记录。诸葛亮出仕第一功是去江东劝说孙权抗曹,但是也没有上麦舌乱群儒。诸葛亮的能力是内政强,军事其实不怎么样,赤壁之战是周瑜之功,草船借箭的真正是周瑜,诸葛亮也没借东风。当然隆中对是真实的,但是只是一个大方针大策略。刘备进军益州的谋主是庞统,庞统死后是法正。诸葛亮真正统兵的时候是平定南蛮的时候。
再看诸葛亮后半生的操作,一、穷兵黩武,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二、任人唯亲,任用马谡失街亭,这就是一个赵括。三、排除异己,独揽大权,刘备托孤的另一个大臣李严以军事见长,南方的雍闿、高定、朱褒先后叛乱,宁可不讨伐叛乱,也不让李严出兵。收了李严兵权最后自己出兵。也没有归还兵权。诸葛亮四次北伐,李严督办粮草,当时正值夏秋之际,阴雨连绵,又是妇女、儿童推着所谓的牛车(就是四轮车)向前线运用粮食,蜀道难行,误了时期。李严只能劝诸葛亮退兵,但是退兵之后诸葛亮就找李严算账了。一个顾命大臣被流放成了庶民。四、拒接纳谏,第三次北伐拜归。其他的还有什么架空刘禅,不接纳新人。任用杨仪斩杀最后的大将魏延。
所以说诸葛亮不是神,也是个人,有自己七情六欲,追逐名利。三国我最喜欢曹操,曹操是真性情真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