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建了辉煌盛世的大统一王朝,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汉朝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辉煌,与汉朝初年的汉文帝、汉景帝及汉武帝三个皇帝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汉文
刘邦攻下魏国后,将魏王的妃嫔全部纳入囊中。排着队一个个临幸后,独独落下了薄姬。没想到多年后刘邦偶尔心血来潮,薄姬竟然就怀了孕。
要说这次心血来潮,还来源于两个后宫女人的小心眼儿和踩高捧低。
当时,从魏王后宫中“跳槽”到刘邦后宫的妃嫔很多,有两个得了刘邦雨露均沾的妃子忍不住嘲笑一直被冷落的薄姬,背地里说她太蠢。
这些话恰巧被刘邦听到了,不禁动了恻隐和好奇之心。
于是,刘邦叫来薄姬,像给她恩赐一样,临幸了她。就在这一次,薄姬怀了孕。
为什么恰好两个妃子窃窃私语就正好被刘邦听到了呢?这真的是个巧合吗?还是另有隐情?
一、表面隐忍、内心有丘壑的汉文帝之母--薄姬
秦朝末年,各地纷纷起兵反秦。魏豹自立为魏王,魏国宗室女魏媪将自己的私生女薄姬送入魏王宫中。
如何在魏王后宫的众多女人中胜出?
魏媪找到相士许负,让他帮忙算一算薄姬的命运。许负说,薄姬将会生下天子。
当时魏豹正在跟随刘邦一起攻打项羽。听到许负的话后,魏豹心里非常高兴,既然天命注定自己当天子他爹,还跟着你们这些人拼死拼活地干什么呢?
于是,魏豹不跟着刘邦折腾了,等着刘邦和项羽两败俱伤,天子之位不就归自己家了吗?
那还是早点造出天子比较重要,抱着这个信念,魏豹对薄姬宠爱非常,就希望她早日诞下天子。
谁会相信魏媪找许负,再到许负的卜算传到魏豹的耳中是一个巧合呢?
细品品,群雄逐鹿中原之时,局中人最关心的当然就是那个人人争夺的位置到底花落谁家。魏媪和薄姬对形式摸得真是透透的。
魏豹没想到的是,薄姬肚子里的儿子即使是天子,爹也不是他。他很悲惨地被刘邦给灭了。
薄姬和魏豹的一群妃嫔都进了刘邦的后宫,美女如云,可把刘邦给累坏了。
曾经对魏豹起过作用的预言到刘邦这里完全没有任何用处,薄姬被扔在织布房,日日劳作。
眼见着日复一日,青春凋零,作为一个女人来讲,她能忍受吗?
还真能,薄姬的忍功确实是一流的,成大事者一定要能够忍耐,薄姬这点忍功超越常人。
她不抱怨,也不贸然争宠,而是用足够的耐心来等待一个机会。如果这个机会一直等不到怎么办?那就是创造机会也要上。
当初,一众妃嫔进入刘邦后宫,薄姬和两个姐妹拉着手发誓:无论谁得到了宠爱,一定不要忘了提携一下别的姐妹。
未雨绸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一点,薄姬做到了,而且成功了!
只是这一次,薄姬就怀上了刘邦的儿子,也就是刘恒。可见,除了薄姬的隐忍和心机,运气也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据说薄姬有了儿子后,再也没有被刘邦宠幸过。
或许薄姬相信相士的话,等着儿子成为天子,她自然能够翻身。或许她本身也没有太大的野心,能平安度日,还有儿子可以依靠,已经知足了。
更大的可能是,薄姬审时度势,看出吕雉的强势和心狠手辣,本来自己有儿子,就容易引人忌讳,给儿子带来灾难。因此避其锋芒,以免与吕雉发生正面冲突。
同时,刘邦身周美人众多,争宠手段百出,自己并无特别突出的优点,没有机会在争宠中胜出,因此薄姬继续采取“忍”字诀。
薄姬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在残酷的后宫斗争和政治变换中,成为少数的几个幸运者。
那些竞相争夺刘邦宠幸的女人们,在刘邦死后,遭到了吕雉残酷的反击。
最惨的就是最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她与薄姬正好相反,不能清楚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也不能忍耐任何委屈。最终的结果就是被砍去四肢,刺瞎眼睛,割去舌头,刺聋耳朵,成为可怕的“人彘”。
薄姬因为自己的隐忍和委屈,反而引起了吕雉的怜惜,允许她与儿子团聚,赴儿子封地享受天伦之乐。
薄姬能够审时度势,准确地拿捏各色人等的性格特点。没有合适的机会,她会低调隐忍,有足够的耐心。一旦有机会,她也会立即抓住,争取利益最大化。再加上一点点运气,这样的人,当然不会过得差。
她的这套处世方式,不仅让自己好好地生存了下来,也让自己的儿子躲过了政治斗争,用大智若愚来形容很是贴切。
刘恒的封地在代国,即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是防御匈奴进犯的要塞。其他皇子嫌此地艰苦,语言中很是鄙夷。
薄姬开导儿子:先贤孔子曾说“贤者避世,其次避地”,现在世道虽安宁但宫内不安宁,我们跑得远一点儿才安全。刘恒认为母亲所言甚是有理,因此高高兴兴地去了封地。
可是,刚到代地时,刘恒看到满目苍凉,很伤感。薄姬发现后及时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老子的“无为”和“不争”,是避免灾祸的处世法宝。
汉文帝刘恒也一直以低调、宽厚的形象示人,在做代王的十几年中,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爱戴百姓,轻徭薄赋,不结党,不争位。
因此,在大汉朝的皇位出现空缺时,各方都感受不到刘恒的强势和威胁,对他上位自然没有太强烈的反对情绪。
推举刘恒继位的大臣们,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薄姬是个清心寡欲的人,没有强大的外戚胡作非为,所以不会再出现吕后把持朝政的局面。
低调老实的汉文帝登上皇位后,一旦机会来了,就展示出他的大智慧。从他开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如果说历代帝王有一个可以学习的楷模,英明神武,节俭爱民,汉文帝一定可以排在前三。这与薄姬对他的教育和给他的榜样是密不可分的。
二、情商、智商超高,控制欲极强的汉景帝之母--窦漪房
窦漪房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底层平民跃升为最顶层的人物,从一个宫女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上演了一出妥妥的大女主戏码。
她和吕雉和薄姬都能够和睦相处,后来又影响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是“文景之治”中的关键人物,中年以后双目失明,依然权倾朝野,说一不二。实在是一个集颜值、智商、情商于一体的女强人。
窦漪房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哥哥外出打工,弟弟被人拐卖不知去向。窦漪房孤零零一个女子,四顾无依,她该怎么办呢?
恰好遇到宫里招宫女,窦漪房直接报名,去宫里上班了。
窦漪房伺候的主子是刘邦的皇后,吕雉。稍有不慎,就可能丢了小命。
好在窦漪房心思灵巧,很会察言观色。在谨言慎行中度过了几年战战兢兢的岁月,还得到了吕后的赏识。
后来,吕后将一批宫女分派给各个封地的诸侯王,其中就有窦漪房。
为了能和自己的哥哥在一起,窦漪房用自己攒了多年的银子贿赂管事太监,希望能把自己分配到离家较近的赵国。
可是,太监收了钱却没有办事,竟然把窦漪房分配到了代国。
她伺候的人是刘邦的四子刘恒。在很多人看来,刘恒不争不抢,为人低调,似乎没有什么前途。
窦漪房只能慨叹造化弄人,却迅速调整了心态。她并不抱怨,而是随遇而安,在有限的环境中为自己谋划最大的利益。
美貌、情商、心计,窦漪房都不缺。她不仅主动投怀送抱,获得刘恒的欢心。而且还专门用心讨好刘恒的母亲薄姬,让薄姬对她十分满意。
不得不说,窦漪房很有旺夫运。几年后,刘恒登上帝位,即汉文帝。窦漪房所生的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
此时,已经成为薄太后的薄姬对刘恒说,你的儿子都是窦氏所生,应该立窦氏为皇后。
窦漪房多年在薄太后身上的用心没有白费,关键时刻薄太后发了话,窦漪房顺理成章成为窦皇后。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宫女就这样成为了大汉朝的第三代皇后。
可是,幸运并不总是伴随着窦皇后。人到中年的时候,窦皇后突然双眼都瞎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经历了这个突变,还是因为汉文帝去世,窦皇后的控制欲越来越强。
此时,儿子刘启即位,成为汉景帝。窦皇后升级为窦太后。
对于汉景帝继承人的问题,窦太后因为偏心小儿子,竟然不顾礼制,要求汉景帝不要立自己的儿子即位,而是应该立弟弟刘武成为继承人。
孝顺的汉景帝内心极其不愿意,嘴上却没有说出半个“不”字。而是说自己不能完全做主,此事要朝臣们共同商议才可。
大臣们当然强烈反对,皇位自古都是“父死子续”,传给弟弟就坏了祖宗的规矩。
汉景帝趁势以朝臣们反对为由,将此事揭了过去。可是,窦皇后一时竟然也不肯善罢甘休,直到刘武因故而亡才算放下这个执念。
汉景帝在位期间,一直受到母亲的指手画脚,对他的政策和权力均有强力干涉。当然,在此期间,汉景帝颁布的由母亲那里得来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及至汉武帝刘彻即位,窦太后升级为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
窦太皇太后和孙子刘彻之间的权力争夺也很激烈,
刘彻尊崇儒学,深深触怒了反对儒家思想的窦太皇太后,这个年事已高、双眼已盲的老太太火气很大,把孙子提拔上来的儒生全部撤销,废掉刘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她对刘彻的强势控制使得刘彻的逆反心理相当严重,极其憎恨外戚干政。
刘彻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妻子都充满了防范心,他废除了自己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逼迫第二任皇后卫子夫自杀,处死为自己生下太子的宠妃。
不得不说,刘彻的祖母给他造成的心里阴影面积可真不小。
三、狠心决断,工于心计的汉武帝之母--王娡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汉武帝刘彻的上位完全是母亲王娡运筹帷幄的结果。而王娡的背后也有一个女人--母亲臧儿,她能够走上人生巅峰,正是臧儿不断前推的结果。
王娡祖上曾经有人做过诸侯王,可是到她这一代时,已经落魄成为一个普通农户家庭。
成年后,王娡嫁给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农民,生了一个女儿。
本来王娡应该过着普通的农民生活,没想到一个算命先生的话,让她的母亲臧儿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算命先生对臧儿说:“你的两个女儿以后都能大富大贵。”
于是,臧儿心动了,她开始鼓动王娡离婚。这种疯狂的举动确实非常人能够做得出来,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就逼迫女儿放弃自己的家庭,实在是个狠人。
当然,王娡也是个狠人。她抛夫弃女,由母亲打通关系,毅然决然带着妹妹进了太子刘启的府上,由宫女开始向上爬。
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说难听一点,这一家母女几人简直就是疯子。说好听一点,母女几人都够狠辣,魄力和胆识真是让人望尘莫及!
当然,王娡美貌如花,又工于心计。很快就让自己和妹妹得到刘启的宠爱。她为刘启生下了3女1男,妹妹生了4个儿子。
刘启一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有5个都是臧儿的外孙。这个投资回报还真是不错。事情进展到现在,不得不说一句,臧儿的眼光太精准了,人家疯也是有疯的资本的。
薄姬去世后,刘启废掉了没有儿子,也得不了他欢心的薄皇后。
皇后之位空了出来,王娡双眼放光。可是,刘启当时非常宠爱栗姬,并立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王娡要想登上皇后的位置,还需要经历重重关卡,这就要瞅准一切机会,开动脑筋。
其实王娡在怀上儿子的时候,就开始做准备了,她悄悄地对汉景帝说自己梦到一颗太阳钻到了肚子里。这样就让汉景帝对刘彻有些另眼相看。
后来,刘启的姐姐馆陶公主非常想让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没想到栗姬平时就讨厌馆陶公主,因此直接就拒绝了这个提议。
王娡早就看出了馆陶公主的能量,为了与馆陶公主结为同盟,她立即钻了这个空子,求到馆陶公主门上,想给自己儿子刘彻结亲。
刘彻和陈阿娇的联姻,将馆陶公主和王娡牢牢地捆绑到了一起。
馆陶公主常常在弟弟刘启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说她背地里诅咒其他妃嫔所生的儿子。三人成虎,说的次数多了,刘启不由得有些相信。
刘启有一次试探着说,以后要把十几个儿子都托付给栗姬和太子刘荣,栗姬流露出很不情愿的神色。经此试探,刘启对栗姬更为不满。
馆陶公主还走了母亲窦太后的路线,她经常在窦太后面前旁敲侧击地说刘彻天纵奇才,有经天纬地之能,窦太后心中的天平自然而然不断向刘彻倾斜。
同时,王娡安排大臣上书给刘启,建议将栗姬立为皇后。当然有意无意地暗示他是被栗姬指使上书的。
这一切让刘启甚为不满,终于下决心冷落了栗姬,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皇后的凤冠经过王娡的一系列运作,终于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刘彻也被立为太子,随后成为一代威震天下的明君汉武帝。
一个二婚有孩子的农妇狠下心来抛夫弃子,走上自己飘渺的梦想之路。却最终实现几连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王娡的强悍绝非普通人能比,这是个心性坚韧,智计多端,认准目标一往无前的狠人。
四、结束语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三位母亲都是从最卑贱的底层想尽办法爬到顶层的厉害人物。她们各有各的手段,各有各的超人之处。
她们的共同点就是对时势的把握,对人性的揣度。从而在不同的局势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处世方式。
而她们强大的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因此,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她们也是功不可没的。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