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与自身当然有关系,但关系的多少,必须从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现实来谈。郭沫若说过:“离开历史背景评论历史人物,都是在耍流氓。”评论岳飞之死,更是如此。
毫无疑问,岳飞是南
岳飞之死与自身当然有关系,但关系的多少,必须从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现实来谈。郭沫若说过:“离开历史背景评论历史人物,都是在耍流氓。”评论岳飞之死,更是如此。
毫无疑问,岳飞是南宋那个屈辱时代的一面旗帜,一把利剑,一丝亮色,他提振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抵抗外族侵略的信心,鼓舞了军民同仇敌忾的士气,给灰暗的民族前途带来了一丝光明。
然而,岳飞挥师北进的同时,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与金国通过割地、赔款、称臣的乞和行动却一直在进行。其实,岳飞当初以长江沿线稳打稳扎为根基,取得一定的胜利基础后,再挺进中原,并明确提出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思想,主张联合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
而岳飞这种誓死保家卫国、誓死与祖国共存亡、誓死杀尽金兵的激进主义,以及他将行动化为具体“连结河朔”的战略,并将这一战略通过流血牺牲的手段去实施时,却与宋高宗和秦桧的思想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宋高宗主张与金和谈,得江南之地而苟延残喘,意思是只要争取宋朝在金国面前的合法,哪怕做侄皇帝、儿皇帝亦未尝不可,如同有奶就是娘。
而秦桧呢,他从金国被俘四年回来后,就开始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主张,所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便是承认金人占领区和刘豫“伪齐”政权的合法,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秦桧的潜意识是,长江以北为金国所控制业已成事实,不如索性承认事实以换取和平。然而,这一思路无疑是甘心作金国的附庸和奴隶而不以为耻,以屈辱的姿态求取暂时的和平。
宋高宗与秦桧在对待金人的外交态度上,虽然有细微差异,但在屈膝求和的方向上,则是高度一致的。岳飞的主张,则与皇帝和宰相是明显针锋相对的。那个时代与皇帝主张不一致,便是不忠,由此,岳飞被清算和屠杀的结局便成必然。
这样,岳飞的死与他自身有什么关系就非常明晰了,什么关系?路线的错误嘛,岳飞选择了一条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而与金兵战斗到底的路线,这个路线,与皇帝和宰相确定的乞和路线是完全相反的。
路线的选择,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那是岳飞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