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在传统文化中,在周代冬至当天代表着一年的开始,而传统文化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这个来源于古代帝王在冬至这一天进行祭天还有祭祖,而且一些朝代把冬至定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在传统文化中,在周代冬至当天代表着一年的开始,而传统文化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这个来源于古代帝王在冬至这一天进行祭天还有祭祖,而且一些朝代把冬至定为岁首,现代的岁首是春节,古代的一些时候,岁首是冬至。
冬至是近现代国家定下来的第一个二十四节气,春节是夏朝的岁首,虽然商周的时候改为冬至,但是到了汉代又改了春节,一直以来冬至在传统当中都是第二节日,足以说明了重要性,冬至是古代朝廷法定祭天的日子,祭天后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因为冬至是夜晚和白天最长时间的交换,所以被认定为一年的交替。
冬至到来代表着一年最寒冷的季节到了,在冬至到来后,要经历九九八十一天才会转暖,迎来温暖的春天,在古代冬至后人们就开始迎接最寒冷的时候,也是等待春天的到来,这个时候大家都开始数着时间盼着变暖,数九就是这样来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田间走,这是民间的数九歌,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其实也是对后面节气以及气候的一种计算,数九是古代人们对亚岁判新春的一个时间的计算,准确率其实蛮高的。
夏至后三庚入伏,有句话叫做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字天开始入伏,初伏10天中伏10到20天末伏10天,而庚字每一年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每一年的入伏天时间也是不固定,这个和冬至数九完全不一样的,冬至数九固定,夏至入伏是有变化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有时30天有时40天。
入伏的来源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的秦国国君下令在立法中设立伏日,同时也建立了伏日祭祀用的伏祠,伏就是暑的意思,入伏就是开始避暑,入伏的时间在唐朝之前都是不统一的,每个地方都按照自己的最热时间来决定入伏,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步统一下来,以三庚后入伏,很多地方这个时候并不是最炎热的,但是已经统一那也就从这个时候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