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说这本书不能归为史书,而应该算作一本小说,作者以一种小说的手法,加入大量的个人情感,带着读者们去感受那一段历史。向人们讲述了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著作。明月说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在于“让历史变得有趣”。这本书确实做到了,掀起了人们对明代历史喜爱、探索与争论的热潮。在网络上也产生了一个叫做“明粉”的群体,在各种有节点的事情上争得不可开交。关于于谦、王阳明、袁崇焕等等热点人物的评价,往往也能掀起一波又一拨的唇枪舌剑。无论是哪个方面,在争论时总会存在一方是以《明朝那些事儿》观点为核心的,而争论的另一方则尽量选择其他角度抨击对方的孤陋。本问题将后者的观点表化,直指《明朝那些事儿》不客观。那么争来争去,大家考虑过当年明月本人的感受吗?
关于题目
笔者也是本书的读者,在中学时将此书读了3次,对于书名有一些思考,作者取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遍阅群书后觉得,明朝也就那些破事儿?还是,作者谦逊,觉得自己写的本身就是明代部分有意思的事儿呢?愚以为是后者,作者选材以皇帝和内阁为线索,将权力制衡、宫廷轶事等内容勾勒出来。既然是小说,作者便将许多内容发散开来,表达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正是因为取名为那些事儿,所以在写法上和表达上都灵活得多。
客观性
关于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很难说明白的事情。准确地来说历史的客观性在历史事件发生的第一时刻就失去了,无论是《档案》、《起居注》、契约、文书,还是《实录》、政书,文集,乃至二十五史皆然,历史研究者只能是竭尽所能去最大程度还原历史。
学识属性
在探讨本书是否客观时,要考虑到的一个基本点是表达者是否有超越了作者的学识。作者在接受访谈时谈到,他在大学之前通读了二十五史,大学时代通读了明清实录,当然还有其他许多领域的书籍。仅此一点而言,笔者自诩此生难以望其项背,作为一个奔三的历史学研究生,《明史》、《明实录》只能说是时常翻阅,但通读是还没有做到。同时也知道,学界能够通读实录的人(包括教授)并不多,现举一例说明时间成本:黄仁宇在工作之余通读《明实录》用了4、5年时间。
相信大家也很明白一件事情,从阅读到理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况是动辄上千万字的材料呢?《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选裁过的一些内容,用有意思的方式表达出来,还有很多的内容,作者并没有表达出来。纵然,书里有很多内容不够准确,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时间属性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至今已近10年,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信作者也有了许多新的看法,这就不是当初书里能表达的了。作者当初选择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表达历史,并在天涯连载,表达的就是一种与大家交流的态度,而非己史即信史。个人觉得《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有人文关怀的有意思的书,并没有那么多优劣得失好讲。
因此,我认为单单讨论《明朝那些事儿》客观不客观,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而动辄回击“你看过《明史》《明实录》《国榷》吗?”的人,自身也往往并没有好好看这些书。相信看过《明实录》的人,才会知道关于建文帝和崇祯帝的相关部分根本就没有办法有一个明确的看法。相比于其他朝代而言,学界关于明代的研究整体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昂首阔论易,低头读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