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爱国是一种感情,不如说爱国是一种态度。因为,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统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而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动成分。一个人之所以
与其说爱国是一种感情,不如说爱国是一种态度。因为,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统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而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动成分。一个人之所以爱国,认知成分一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态度的研究有很多,比如:
关于态度的形成。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态度形成,并不简单依赖于外在强化,也有赖于模仿性的观察学习。强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人们爱国,得到了好处,人就会越来越爱国。观察学习的意思就是说,人们看到自己的父母、老师、榜样等重要他人爱国,就会模仿之。
关于态度的改变。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的意思就是说,个体由于外在的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者行为举止。可能小孩刚开始并不知道国家是个什么概念,更加谈不上爱国,但是不爱国会被老师批评,不能入选少先队,得不到小红花,所以就被迫爱国了。这个时候的爱国,只有行为上面的反应。认同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情感上存在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从而会主动地接受他人的观念、态度或者行为方式。可能小孩还是不懂国家的概念,但是看到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提起国家都特别爱,小孩也就会对祖国采取跟他们相同的态度。有点儿“爱屋及乌”的意思。这个时候的爱国,又有行为,又有感情。内化的意思是说,个体获得心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且以这种信念判断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的改变。可能小孩已经懂得了国家的概念,真的认为国家给了人民归属感、凝聚力、发展力等等好处,就像母亲一样,所以,必须爱。这个时候的爱国又有行为,又有感情,又有认知,是最坚定的爱国。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赵咪咪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