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齐国不变法都这么强大,变法得强大到什么程度?

齐国在战国中期时,国力强大一时,控鱼盐之利,雄踞东方,凭借一己之力把战国首霸的魏国给拉下马来。后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秦昭襄王想称帝,也不敢不经过齐国的首肯,先尊齐国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1 19:28:02

齐国在战国中期时,国力强大一时,控鱼盐之利,雄踞东方,凭借一己之力把战国首霸的魏国给拉下马来。后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秦昭襄王想称帝,也不敢不经过齐国的首肯,先尊齐国为东帝乃可。可见其时齐国之威,已布于天下。

当初秦国变法时,齐国君臣等人就已经仔细研究分析时事,并由此判断出秦国将要变得强大起来。为什么齐国人会有这样的认识呢?原来,商鞅所做的事,齐国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做过了。

(春秋时齐国开变法先河)

商鞅变法,首重务实,推行耕战之法,大行中央集权。这些都是在秦国处于危亡之时的图强之法,当时的秦国经过魏国的持续打压,将有亡国的风险。齐国在三百多年前,也曾经受了这样的危急局面,公卿为祸,两任国君被杀,国家动荡不安。管仲因此被授予重任,推行变法,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推行土地改革,增强国君实力。

周朝的行政规划很粗放,以国都为中心,国都称“国”,国都郊内称乡,郊外叫遂。一般来讲一国有三乡三遂。管仲把三乡变成了二十一乡,乡下设“轨”、“里”、“连”等行政机构,三遂则变成了五属,设“邑”、“卒”、“乡”、“县”等行政机构,使行政管理得以打破过去宗法制度的层层分封形式,能直达每一人户,从而形成了先进而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系统。在春秋时代其他国家还处于封建领主自辖其地、行政效率低下,国君也不清楚自家有多少家底的时候,齐国已经形成了分级管理的现代化国家雏形。

在春秋初年,卿大夫的势力还很强大,管仲所委派的行政官员,只负责教化风俗与维持治安,并未触及到卿大夫们的根本利益。直到三百多年后,秦国商鞅才将管仲的这套行政体系正式发展成了“郡县制”与“连坐保甲制度”,才真正地把乡野实力都统一由国家调配。

齐国在战国时代继续将该体系发展成了“五都制”,也就是将全国划分为临淄、平陆、阿、即墨和莒五大平行的行政区。这与我们现在的五大战区的划分有类似的地方,这样既有集权的优势,地方自治的程度也较高,体制相较灵活。战国时齐国被乐毅打穿后还能凭借即墨和莒二都复国,靠的就是这五都制。

(齐国完善的五都制)

除了政治改革,管仲还进行了军事改革,即在行政组织中层层建立军事组织,由国君直接控制军权。

在西周时期,军事组织是寓于宗族组织中的,每逢战争,封建领主以宗族家长的身份召集本族成员组成军队,跟着国君去打仗。国家军队由贵族私人武装组成,这不仅对君权是一种威胁,而且在管理上也很困难。所以,管仲大力改革军制,将全国的预备役军人聚居在一起,平时种田,定期参加军事培训,从而形成了由地缘、血缘纽带结成的有组织耕战集团。长时间以后,就将贵族私人武装逐渐转化为了有强大战斗力的真正国家军队。管仲新改军军制共三万人,分为三军,中军由齐桓公直接统领,左右两军由国氏、高氏两位上卿统领。这个改革是不够彻底的,也为日后的齐国内乱埋下隐患,但以春秋初年的政治局面,由国君完全掌控全国军队是不现实的,管仲也要做出妥协。

政治、军事都有了不错的改革局面,管仲最擅长的可就是经济改革了。我们经常能看到管仲被称为经济战、金融战的鼻祖,他在国内发行货币,因地制宜,发展商业,使得齐国很快因为商业繁荣而富裕起来。此后,他将改革的目标锁定在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管仲开展“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壤质量来分级,以此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相应的赋税。“相地而衰征”,第一次在制度上打破了周代井田制,从而削弱齐国各地贵族的实力,同时提高了齐国中央的实力,为齐国接下来的称霸事业提供有力物质保障。

(管仲版的土地国有)

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使得齐国中央政府能够调用的资源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种体制性的改革,与春秋其他国家单纯依靠军事、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强国不同,齐国独立运作的政府机构不会因为国君的个人生活遭到太大的影响。所以,齐国在齐桓公之后,虽然失去首霸的位置,但是国力一直都是位居国际前列的。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管仲变法,虽然帮助齐国建立了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可是管仲最后善终,并没有遭到吴起、商鞅、申不害这样变法者的惨烈下场。管仲思想也师从法家,法家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道家,都讲究遵循事物至道,顺势而为。道家是法自然,主攻人与自然的思想理论;法家是积极入世,以律法衡量善恶是非。可是管仲之法,与吴起等人相比,温和了许多。尤其是齐国经过了几次内乱,国内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贵阶层被清洗了几次,他们势力减弱,也为管仲改革扫清了不少障碍。同时,管仲也有意无意地拉拢这些贵族,比如齐国设置三军,就由国氏、高氏来领上下两军。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增,贵族们也在这次改革中获益,管仲也因此得以善终。

(齐国设置三军称霸诸侯)

齐国自管仲变法之后,一直沿用这套行政系统,直到战国时才在管仲之法的基础上有所改革,被称为邹忌改革。相比于秦国对贵族阶层的严厉打压,邹忌改革只是在行政系统上针对时代的发展有所补益,主要体现在吏治改革,加强了绩效监督而已,与其他国家进行的腥风血雨的改革相比温和的多,这是因为齐国的行政系统已经在三百多年前的时间里完成了渐进式的改良,已经不需要短时间里大刀阔斧了。管仲因此被称为华夏第一名相,实至名归。

此外,变法搞得好,会增加社会和政府效益,可如果搞的不好,可能结果会很糟糕。党争、内斗、族群撕裂等各种问题都可能出现,甚至还有因变法而亡国的。历史上的有名的几次变法是“幸存者定律”,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我们才看到变法都能强国。申不害变法,直接让韩国被打回二流国家。唐朝德宗变法,间接诱发了二帝四王之乱。宋朝王安石变法,引起了新旧党争,宋朝因此行政纪律败坏。明朝张居正一条鞭变法,引发了农民起义。清朝预备立宪,直接催生了辛亥革命。

(管仲是华夏第一名相)

发展才是硬道理,变法在形式上是一种折腾,代表着发展的方向,可是如果操作不当,引发了社会的过激反应,反而会适得其反。

齐国的变法是渐进式的改良,因为春秋时的大环境给了齐国充足的时间。战国时各国时刻面临亡国危机,已经没有时间渐进了,他们多是选择一刀切的做法,立竿见影。可是如果变法流的血多了,必然会在其他地方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思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