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韩国是如何并列七雄的?

越是韩国这种“小强”型的国家,你就越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它不仅能恶心死你,而且真能弄死你。
战国时候的韩国,跟现在某些实力“小强”、野心膨胀的国家,一个德性。
外交手段,狡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6 01:04:24

战国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前475~前445年。当时还没有赵魏韩三国,能称得上列强的大国,也只有四个,即晋、越、楚、齐四大国。

不过,这四霸都是“伪霸主”。

楚国自从被吴国挑翻后,实力衰退明显。再加上白公胜叛乱,又消耗了楚国实力。所以楚国只是体量大而已,并不算强。

越国很可惜,越王勾践活着时,越国能与晋国相比肩。但勾践一死,越国因为内讧,国力瞬间就衰落了。跌出一线行列。

齐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因为田氏篡位,国内也经历了政权更替的阵痛期。

至于晋国,大家都知道的。晋室早已经失去实权。晋国政权由六卿操控。

基于这种列强都是萎靡不振的大背景,所以三家分晋时,没有国家能干涉晋国内政。当三家逐步瓜分完晋国的基本盘后,战国也进入了第二阶段。

战国第二阶段是公元前445~前340年。在这一个阶段,战国七雄的格局初步形成,但各国实力差距较大。

魏国因为率先变法,成了当时唯一霸主。称霸时间长达五十多年之久。

楚国和齐国仗着体量大,具有和魏国较劲的实力,但它们都没有单挑魏国的实力。

秦国和燕国还在“沉睡”中。尚没有与一线大国平起平坐的资格。

韩国的实力比秦燕略强,但比起魏国,仍然不够看。不具备对抗魏国的实力。无论是单挑还是合纵其它国群殴,都不具备实力。

至于越国,已经掉出了第一梯队。

当时的赵国最可惜。三家分晋之初,赵国的实力本来最强的,但因为陷入内乱,赵国整整萎靡了一百多年。在当时只能算二流。

不过在这一阶段的后期,由于其他诸侯也纷纷效仿魏国变法。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齐国的邹忌治国、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赵烈侯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期间灭了郑国)。各国实力都有所增强。

所以截止至第三阶段前。除了还在沉睡中的燕国外,秦楚齐韩赵,均已具备挑战魏国霸权的实力。魏国的独霸优势也已然是荡然无存。战国也进入了混战期。

第三阶段是公元前340~前301年。

在这一阶段,齐秦楚三强并立。秦国通过打魏国和韩国,日益强大。国力是列国中,实力最强的;齐国因为打败燕国,再加上早年打败魏国的积累,实力仅次于秦国;楚国实力稍微差点,其内部政治黑暗,贵族多次乱政。但毕竟有宣威之治的余威,再加上楚怀王更是吞灭了越国,扩大版图。所以楚国勉强有跟上秦齐的实力。

不过很可惜的是,楚国对自己的实力没有自知之明。公元前301年,楚国不自量力的与齐秦韩魏爆发了“垂沙之战”,被四大国联手打得落花流水,自此退出了一流强国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列国混战的时候,赵国偷偷的开展了“胡服骑射”改革,并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因而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时,赵国异军突起,取代楚国与秦齐并列为三强。

第四阶段是公元前301~前260年。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是齐秦赵三强并立时代,赵国的实力相对偏弱,秦齐则一西一东,以“二帝”并称。

基本上,没有国家能单挑它们,而它们也具备合纵它国暴揍对方的实力。

比如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率三国攻秦国函谷关,就把秦国上下打蒙圈了。

如果说当时有国家能制约秦国,那就只有齐国了。赵国还差点意思。

第二小阶段是由于齐国灭宋,彻底激发了列强对齐国的不满。

在这之前,燕国被齐国揍过。秦国也被齐国揍过,韩赵均看齐国不爽。至于魏国,那更是仇大了。魏国从一线跌到二线,就是败齐国在马陵和桂陵两次大战所赐。

所以当燕国号召大家攻齐时,秦韩赵魏纷纷响应,组成合纵联军,共同伐齐。最后,齐湣王战死,齐国也一度被联军打得仅剩两座城。国力一落千丈,至此也像楚国一样,跌出了一线大国之列。

不过燕国重创齐国后,它自己也没有取代齐国跻身一线之列。所以齐国掉出一线后,战国的大国之争,变成了秦国和赵国的单挑。

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因为秦赵相争而引发的事件,便都发生于这一时期。

公元269年,秦国挟大破楚国之势(把楚国老窝端了),攻打赵国(之前主要是与赵国斗嘴皮子),著名的“阙与之战”爆发。

如果这一战赵国败了,那么战国将提前进入秦国独霸时代。但令秦国没想到的是,赵将赵奢竟然全歼十万秦军。秦国遭此一败,只能将称霸的计划延后。转而攻打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县(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国为了自保,便把上党割给了秦国。但不曾想,上党太守冯亭不愿降秦,他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想利用赵国力量抗秦,

于是秦赵两国为了上党,便提前在长平发动了大决战。著名的“长平之战”由此爆发。

“长平之战”后,第四阶段结束。战国也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

战国的第五阶段是公元前260~前221年。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赵国因为长平惨败,一蹶不振。从一线跌到二线。

但谁也没想到,正当秦国独霸天下,一统天下指日可待的时候。秦军在邯郸城下,意外的阴沟里翻了船。秦军死伤惨重不说,秦昭襄王几十年积累的战果,也毁于一旦。

魏国趁着秦赵都元气大伤时,各种“跳”,俨然一副中兴模样。只不过,由于魏国大势已去,跳不起来。所以当秦国恢复元气后,首先要报复的就是魏国。

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苟活三十多年的原因。因为秦国的火力,都被魏国吸引走了。

后来魏国被秦国打崩了,为了转移火力,把一些地盘转让给了赵国。而赵国上下又是记吃不记打,忘了当初接收上党那档子事。主动的又把火力引了出来,先后导致“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爆发。(名将李牧的两场经典胜仗)

这才导致秦国继公元230年灭了韩国后,随即又灭了赵国。

之后,魏、楚、燕、齐先后被灭。秦国第一次统一了中国。

值得一提的。在秦国发动扫六合之前,所有小国家先后被灭。除了秦灭周王室外,鲁国被楚国所灭,卫国被魏国所灭。再加上之前被秦国灭掉的巴蜀两国,被韩国灭掉的郑国和被齐国灭掉的宋国。

当时仅存的国家,仅存七国,也就是秦齐楚赵魏韩燕国。这也就是“战国七雄”的由来。

也就是说。“战国七雄”的概念是战国中后期才逐步形成的。早期并没有。

这也就是为啥韩国与秦楚齐等大国的实力明显不匹配,却可以与它们并列的原因。

因为它混到了战国的最后一个阶段。

如果它早先被灭,就如越国、宋国以及被它灭掉的郑国一样。那历史上肯定就没有所谓的战国七雄了。估计就只有战国六雄了。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韩国虽然实力偏弱,但它在战国时代的存在感并不低。其影响力贯穿战国时代,远比越国、燕国要大。

因为像燕、越那些国家都处在偏僻角落,而韩国则位于天下正中,属于四战之地。被强国环绕。几乎所有的强国与韩国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接壤。所有逐鹿中原的战争都会有意无意的波及到韩国。

韩国的这种处境与曾经的郑国很相似。自身实力一般,谁都比自己厉害,谁来了,都得像大爷一样伺候着。

而韩国由于国力偏弱,它谁都打不过,因而为了自保,它也就像昔日的郑国一样,经常搞些坑人的骚操作。

比如前面提到的献上党给赵国,直接引发了战国历史上第一次倾国之战,把秦赵两国都坑的不轻,都元气大伤。就是如此。要不是魏国大势已去罢了,没掀起什么大浪。如不然,这可就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型例子了。

还比如邯郸之战后。由于害怕秦国报复,韩国想出了坑爹的“肥周退秦”之计,鼓动穷的要当裤衩的周王室起兵抗秦。致使立国八百年的周王室被秦国一勺烩,就此灭了国。

再比如秦始皇登基后,由于害怕秦国会来打自己。韩国便想出了“水工疲秦”之计。让当时天下最厉害的水工郑国去秦国修水渠,想以此耗尽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使秦国国力衰减。结果没想到,适得其反,郑国渠修好后,秦国国力大增。不仅率先灭了韩国,还在其后灭了其它五国。韩国的这一步臭棋,可谓是把关东六国一起坑死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韩国虽然偏弱,但它的存在感是并不低。如果把战国时代看成是一部电视剧,七雄是七位演员。韩国起码是男四号或男五号的存在。它的戏份,远比排末尾的燕国要重。甚至比楚国在战国时代的戏份都重。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