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版图到底有多大?

按道理来说那个版图是的,可是明朝的版图其实让人感到有点虚.....
秦朝的面积为:960万-608.61万+3.30万平方公里=354.69万平方公里。
西汉的面积为:354.69万+311.68万=666.37万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08:10:26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领土大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领土也在随着li历朝历代国力的兴衰而不断的增减。

而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领土面积也成为很多人争论不休的焦点,那么明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静夜史认为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朝的疆域和明朝的国力紧密相连,在古典王朝,封建王朝的疆域会随着国力的兴衰而出现领土的增减,因此在明朝276年时间里,其疆域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那么明朝的疆域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静夜史认为应当分为几个阶段来看:

1、明朝前期,疆域面积约为900万平方公里

和明朝之前的所有古典王朝相同,明朝的疆域并没有明确的国界线,烽燧所及,就是明朝的边界,因此明朝的疆域只能是一个大约的数值。

因为是古典王朝,所以说明朝疆域最大值往往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候。

而明朝相比于其他朝代,最大的特点是明朝在王朝建立初期,即朱元璋在位时期就达到了国力的巅峰。

所以明朝疆域的巅峰也出现在朱元璋在位时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随即发起了对元朝的讨伐,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将领前赴后继收复了中原地区,将元朝势力赶回蒙古高原。

在完成了驱逐元朝统治者的历史使命后,明军和北元军队又进行了数年的拉锯战,直到1388年蓝玉取得捕鱼儿海之战的胜利,彻底消灭北元朝廷。

除消灭北元势力外,朱元璋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例如在西南方向平定云南的梁王政权,消灭四川的刘夏政权;在西北方向招降吐蕃,攻打哈密,并于其后设置哈密卫等卫所。

在正北方向,朱元璋在驱逐北元势力后,陆续在长城以北数百里的地区建立大宁卫,东胜卫、开平卫等一系列卫所,组成极为牢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而在东北方向,朱元璋则降服了元朝丞相哈纳出,收复辽东地区。

不过为了争取李氏朝鲜的支持,朱元璋将鸭绿江以东的铁岭卫内迁,使明朝失去了鸭绿江以东的大片土地。

应该说经过了朱元璋的一系列猛烈扩张,明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为后来朱棣设置努尔干都司、完善关西七卫、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以及收复安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古典王朝,明朝的疆域统治形式和前朝一样,都是分为直接统治区和羁縻统治区。

明朝的机密统治区,大致包括后来形成的“两京一十三省”及长城以北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一区域,明朝设置流官进行管理,并在西南广大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的统治。

但是除了面积不到400万平方公里的直接控制区,剩下的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皆为明朝的羁縻统治区。

因为明朝属于古典王朝,因此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有军队驻扎才算领土的原则来核算明朝的疆域面积,事实上只要向明朝称臣纳贡的,受明朝政治影响的羁縻统治区都属于明朝的疆域范围。

因为明朝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因此对于直接控制区之外的蛮荒之地,明朝并没有直接管理的兴趣,因此他们采取的是因地制宜的方式。

以东北地区为例,虽然在永乐二年设置了努尔干都司,但是东北地区的卫所,基本都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军事长官,比如努尔哈赤就是明朝的建州都指挥使司。明朝并未向东北北部地区派遣流官和进行军事驻扎,所以明朝在东北北部地区统治的力度相当薄弱。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当明朝国力强盛时,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乐于接受明朝的赏赐,向明朝称臣纳贡,但是一旦明朝的国力转衰,这些少数民族就会纷纷改换门庭,对明朝置若罔闻,明朝也就失去了这片土地。

2、明朝中后期,疆域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

因为明朝在朱元璋时期就达到了疆域的顶峰,因此朱元璋驾崩后,明朝的疆域就开始了不断的缩水过程。

虽然朱棣在1407年征服了安南,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版图,但是相比于明朝在长城以北土地的丢失,安南的补充并没有起到增加领土的作用。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陆续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

首先是朱棣为增强造反势力,绑架了宁王朱权。这使得宁王驻守的大宁城成为一座空城,大宁城的废弃使明朝长城以北防御体系出现巨大漏洞,为整个体系的崩溃埋下了祸根。

靖难之役成功后,恰逢明朝的气候开始转冷,长城以北的卫所再也无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这使得朱棣开始考虑将长城以北的卫所陆续内迁。1403年,朱棣内迁东胜卫。

这导致两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是明朝在河套平原再也没有军事存在,为其后的蒙古侵占河套地区提供了便利;二是东胜卫的内迁直接使开平卫成为孤悬长城之外的独堡。

作为元朝的上都城,开平卫位于北京的正北方向,对于巩固北京的防御,增加北京的战略纵深意义重大。但是此时的开平卫已经难以维持,长城以北防御体系的崩坏,气候的转冷加上明朝腐败的横行,使得卫所逃户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在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布内迁开平卫到独石口。

此举意味着明朝在长城以北的防御体系彻底崩溃,明朝长城以北的土地也全部丢失,都城北京成为真正的国门。

长城以北土地的丢失,是明朝疆域缩水的一个重要缩影。

事实上今天我们看历史地图,努尔干都司以及乌思藏都司等地区标注非常模糊,边界也非常平直,这说明明朝缺乏这些地区的详细资料,也意味着明朝在前期短暂统治了这些边疆地区后,很快就将其放弃。

1427年,明宣宗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1435年,明宣宗撤销奴尔干都司。

明代中期间,蒙古部落开始侵占河套平原;明世宗时期,关西七卫被陆续放弃,明朝退守嘉峪关。

而与此同时,朱元璋前期在青藏高原地区推行的多法王制度,也因为青藏地区宗教上层的相互倾轧而烟消云散。

最晚到明世宗时期,明朝的疆域已经萎缩到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这就是明朝的“两京一十三省”,这一局面基本保持到了明朝末年。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西方殖民者已经纷至沓来,在澳门地区建立了殖民据点。加上前期的明蒙战争,以及明朝中期以来的倭寇进犯。明朝始终在内忧外患的状态下,疆域也随之不断萎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