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都天然的以为,1247年的凉州会盟直接奠定了,萨迦派在蒙元时期的政治地位。
但实际上,凉州会盟的政治遗产相当短促,阔端虽委托萨迦派管理西藏事务,并规定各地方官吏都必须听从
1253年,忽必烈与八思巴第一次面谈,没想到忽必烈突然怒吼:“滚出去!”可是,王妃察必很崇拜这位19岁的法王,她出言留下了他。
这一次的会面是忽必烈提出的,他带领军队到达六盘山,等着八思巴的到来。
最初两人寒暄了一阵,气氛融洽。八思巴虽然只有19岁,却见识不凡,忽必烈对他的言谈十分欣赏。
随后忽必烈话锋一转:“我军欲进攻大理,请吐蕃为我军准备所需物资和兵差。”
没想到八思巴直接拒绝:“吐蕃只是个偏远的小地方,地狭民困,难以满足您的需求。”
忽必烈听后大怒:“只不过要你们提供点物资和兵差,就这样推三阻四,不知道我们蒙古的虎威赫赫吗?”
八思巴却说:“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必要来到此地,请让我回家吧。”
忽必烈气得怒吼:“滚出去!”
两人僵持不下时,王妃察必劝慰忽必烈说:“八思巴虽然只有19岁,见解却比许多老僧都要强,您不要将他赶走。很多事情可以慢慢商量。”
忽必烈认为察必言之有理。于是,又再次召见八思巴。
这一次,八思巴讲了很多吐蕃的历史和典故。忽必烈茅塞顿开,对面前这个年纪轻轻的法王非常信服。
从此,八思巴一直追随忽必烈,忽必烈也非常信任八思巴,给予了他无上的荣耀。
那么,八思巴作为一个藏族人,他有什么魅力让蒙古首领忽必烈如此信任呢?
01、为了利益,忽必烈和八思巴碰撞出了火花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漠北各个部落,在斡难河建立了大蒙古国。随后便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武力扩张之路。西辽、西夏、金相继覆灭。
在剿灭西夏的过程中,铁木真病逝。继位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窝阔台就把收服吐蕃的任务交给了他的第二个儿子阔端。
1239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藏北,遭到了激烈的抵抗。可是,经过这次战争,蒙古方面立即认识到应该改变策略。
对于这样一个气候环境特殊,很难管理,而性情并不强悍的民族,没必要非要将他们的地盘据为己有,费大力气维持稳定。
如果能够拉拢吐蕃的最强势力,让他们听命于蒙古,吐蕃的管理权交给他们自己,岂不是更好?
于是,阔端命人花了几年时间对吐蕃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当时吐蕃人信奉的藏传佛教有很多派系: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蔡巴派、宁玛派、止贡派......
这些教派都拥有不同的法王、寺院,信奉不同的教义法典。
其中“萨迦派”实力最强、权力最大、控制着当地的宗教、政治、经济......如果能够搞定这个派系,就可以通过他们控制住吐蕃。
这个派系当时的首领是萨迦班智达,萨迦派第四代传人,掌握政教大权,在吐蕃人中的威望极高。
1244年,阔端向萨迦班智达发出了邀请,请他到阔端的领地--凉州(今甘肃武威)来进行谈判。
吐蕃上层深深地认识到吐蕃的实力无法与蒙古抗衡。吐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均落后于蒙古,更何况各个部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权,无法统一调动。为吐蕃的命运和前途考虑,只能抱住蒙古的大腿。
于是,63岁体弱多病的萨迦班智达接受了邀请,带上了10岁的八思巴出发了。
那时候的交通工具真是太不发达了,直到1247年,萨迦班智达才到达凉州,开始了改写蒙藏历史的会谈。
会谈的结果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西藏正式纳入了蒙元版图,官员必须听从蒙古的管理,宗教事务由蒙古委托萨迦派管理。
就这样,蒙古取得了对吐蕃的管辖权,萨迦派取得了超越其他各派的超然地位,进而开始在蒙古汗国范围传播藏传佛教。
1251年底,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幻化寺圆寂,年仅17岁的八思巴成为萨迦教派首领。
也是在这一年,蒙古的政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窝阔台逝世后,儿子贵由汗继位,贵由汗只在汗位上坐了两年就死了。
1251年,铁木真的孙子,托雷的儿子蒙哥趁机夺权,成为新任大汗。汗位由窝阔台系转到了托雷系。
原来和窝阔台系联系紧密的萨迦派在这时就有点尴尬了。而此时,蒙哥又将吐蕃的土地分给蒙古诸王进行管理。
各教派分别派出使者与蒙古诸王联系,力图得到他们的扶持,得以继续在吐蕃或者更大的范围内设道布教,弘扬佛法。
萨迦派原来一家独大的局面受到了影响,特别是萨迦派依旧归阔端的后代掌管。而此时,窝阔台系的势力与以往相比已经大相径庭,萨迦派的影响力更是今非昔比。
于是,为了萨迦派的发展。年轻的八思巴不得不再想办法抱一个更粗的大腿。
八思巴的目光最初聚焦在大汗蒙哥身上,可是蒙哥对萨迦派并不感兴趣。
蒙哥当时与噶举派的首领噶玛拔希联系非常紧密,赐予他无数珍宝。
忽必烈最初尊崇蔡巴派,后来对噶举派非常青睐,他曾经与噶玛拔希相会,并挽留他在自己身边,可是却被噶玛拔希拒绝了.......
噶玛拔希当时已经抱上了大汗蒙哥的大腿,当然对忽必烈不感兴趣。而且噶玛拔希认为即使蒙哥不在位,继承大汉位置的也应该是阿里不哥,所以他当然瞄准了阿里不哥,没有多余的眼神给忽必烈了。
于是,被蒙哥瞧不上的萨迦派就跟被噶举派瞧不上的忽必烈碰撞出了火花。
八思巴执掌的萨迦派要找一个蒙古王爷来作为靠山,提高自己在藏传佛教诸派系中的地位,扩大本派佛法宣扬的范围。
而忽必烈爷正要通过信奉萨迦派佛教,提高八思巴在吐蕃和蒙古的地位,从而建立自己强大的舆论基础,用宗教征服蒙古人,也征服吐蕃人。
02、八思巴过人的才华,让忽必烈不得不服
八思巴,藏语的意思是“圣者”。他拥有着全方位的才能:
1】博学多才,涉猎广泛
他天赋异禀,3岁就会口诵真言、心咒修法。从小修习了声律学、正理学、医学、工艺学、佛学、修辞学、词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据说可以过目不忘,不教即通。
八思巴从小就跟着伯父萨迦班智达学习佛法。10岁时,开始学习汉文化和蒙古文化。
这一切让八思巴成为一个非常博学多才之人。
因此,他与忽必烈的几次见面,所谈所想都让忽必烈大为赞叹。
忽必烈还主持过佛教与道教的辩论会,两派各有17人参加辩论。佛教方以少林寺为首,20岁的八思巴以观摩者的身份出席。
辩论中,道教方以《史记》为论据驳斥佛教正统,佛教方一时无以应对。
此时八思巴引用道教的论据进行阐述列举出道教方的论据自相矛盾 。
最终,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十七名道士削发为僧。
八思巴的博学多才、旁征博引、敏捷的思辨能力和极好的口才,不得不让忽必烈折服。
2】精通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成为蒙汉藏这三方沟通的桥梁
八思巴10岁时开始学习汉文化和蒙古文化,再加上藏文化,他对三种文化都有极其深入的了解。
忽必烈掌权后,他把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
而蒙古铁骑征战四方,最想要实现的战略意图就是为了征服当时的大宋,征服汉人,征服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汉文化圈。
要征服汉文化,必须要了解汉文化。在多年的征战中,八思巴基于对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的了解,为忽必烈出谋划策,讲述汉人的历史和典故,以便忽必烈制定正确的对宋策略。
当忽必烈的大军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后,蒙古人完成了全国大统一。要更好地统治中原,更需要精通中原文化的人来辅助他。
精通儒学、历法、地理的八思巴显然是不二人选。
3】创造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蒙古人没有专用的文字。
吞并回鹘后,成吉思汗用了回鹘人的文字来作为蒙古人的文字。后来蒙古人还用过波斯文、汉字、西夏文。
回鹘文由于不是蒙古人原创,并不能很好地表达当时的蒙古语语音。
于是,忽必烈委托八思巴创造全新的蒙古文字。
八思巴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结合蒙、汉等多种文字,于1269年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后来被称作“八思巴文”。
忽必烈下诏将蒙古新字颁行全国,使之成为元代的官用文字。
03、经过血色洗礼的情谊
八思巴和忽必烈最初各有心仪的对象,并未一开始就选择彼此。可是一旦互相选择了对方,就再也没有动摇过。
蒙哥做大汗时,虽然与忽必烈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却有过很深的隔阂。
忽必烈尊崇汉法,与中原士大夫有过密切的接触。他重用了很多汉人,还让自己十来岁的儿子也跟着汉儒学习汉法。
忽必烈还在封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屯田积粮、整顿财政,任命儒士,并获得很大的成效。
蒙哥依据蒙古人的传统,倾向于把犯有过失的汉人臣民尽数处死。忽必烈却坚持为了安定民心,应该禁止滥杀,为此忽必烈与蒙哥的亲信多次发生争执
忽必烈的所作所为,在蒙哥眼里就是一个异类,好像要把蒙古“全盘汉化”。
而忽必烈攻下大理后,没有立即拿下宋朝,也让蒙哥心生不满。认为忽必烈要挑战他的汗权。
1257年,蒙哥借口有人控告忽必烈的封地京兆府有贪污受贿的情况,派遣亲信阿蓝答儿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蒙哥罢免了忽必烈在军中的一切职务,让他留在家中休息。
在俗世,以忽必烈为王,在佛界,以八思巴为尊。
05、忽必烈和八思巴的合作,成就了彼此
八思巴实现了扩大萨迦派势力范围的心愿,佛教成为国教,八思巴成为帝师。
忽必烈在八思巴的帮助下,实现了对吐蕃的控制。同时,通过八思巴,忽必烈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了解了藏、汉文化,为他加强统治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和八思巴的合作,真正实现了双赢,成就了彼此。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