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特种兵,人们首先会想到经常在电影里看到的战斗力极强的特种兵战士,他们经过特殊训练,装备精良,身怀绝技,专门执行特种任务。其实,我国古代也曾有过不少类似于特种兵的部队,今天
当然有,每个朝代都会有,比如明朝的特种部队“夜不收”。
在明朝历史上,边关上活跃着一支哨探队伍,其职责和功能类似于如今的侦察兵,担负的是特种作战任务,他的名称叫做”夜不收“。
明代的边防,是按照墙-关-堡的布局来布防的,堡即是堡台,相当于如今的边防哨所,而“夜不收”就是驻守在堡台内的侦查哨兵,此名称是专指,指的是“能深入虏营哨探得实”者,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特种部队,他们专门被训练成能深入敌境或敌营打探虚实的精锐侦察兵,专事特种作战。
游戏中的明军夜不收形象
夜不收最初的作战对象是针对蒙古诸部,由于元朝蒙古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实力往往此消彼长,不过共同点是不管谁当老大,都会屡屡犯边,从几十几百骑的骚扰,到成千上万军队的大规模入侵乃至瓦剌也先入寇这种倾国级别的战争,所以掌握第一手情报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夜不收的职责之重要。
当然,由于经常身处与敌人最先发生冲突的环境,风险也是极大,若事不谐,往往是第一批被捉和被杀的对象。所以朝廷和边关将领给夜不收的待遇相当优厚,如若被杀或受伤,抚恤丰厚,这也与其从事的高风险作业是成正比的。
《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九》:“沿边夜不收及守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瞭望,比之守备,勤劳特甚。其险苦艰难,比之别军悬殊,若非加厚优给,何以责其用命?”
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来到大同城下,要求守将郭登开门迎接,郭登一边虚与委蛇,一边暗中组织营救方案,所考虑使用的正是夜不收力量。英宗来到城下当晚,”夜不收“就成功渗透进了瓦剌营地的核心,并联络上了代英宗传达信息的袁彬,欲当夜就将英宗带回城中,但是英宗怕死,不敢跟着走,只能作罢。
夜不收杨总旗密告袁彬:今夜有五个夜不收来,密请爷爷石佛寺去,待他寻不见时,便乘间入城去。可见夜不收的计划是比较周密的,先把英宗带到城外不远的石佛寺,等到瓦剌寻英宗不见造成混乱时,趁乱带英宗入城。英宗的回答是: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时不曾死,我命在天,若万一不虞,如何好?(《北征事迹》卷18)
在敌营千军万马之中,准确找到并救出皇帝,此非寻常之事,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办到的,万一事败连累到英宗,郭登难免不受牵连。到底夜不收部队有多强大的能力,让郭登有如此信心?
史书中多有记载,选取两段内容来看,如“夜选乖觉有胆之人,各藏牛角短弓、猪杆小箭,待虏熟睡,将马拴住,攒簇以药淬箭,临到跟前,或十步,或五步,暗行刺射,战马一中,无不死者,亦古人夜解贼鞍马之类也”,这是破坏敌人的战略资源马匹,削弱其机动能力。
或是“遣夜不收乘夜斫其营,杀七人,贼逐乱,获其马匹、器械”等,这相当于斩首行动并乘乱进行破坏工作。可见,类似的袭扰破坏工作,对于夜不收并不陌生,活脱脱就是如今的特种部队,而夜不收能潜入敌营与袁彬接上头,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所以郭登才能有如此自信。
《明实录》中还记载了一件夜不收的英勇事迹,讲的是遵化卫的夜不收百户张大川,与另一人在出外巡查时,与蒙古四骑突然照面,两人与之交战,敌人被张大川射伤后弃马逃走,边关守将上报张大川功绩后,明宣宗还特地将他召到京师询问细节,并给予了他嘉奖。
起初的夜不收部队主要是针对蒙古诸部落,到了努尔哈赤崛起,女真的威胁逐渐超过了蒙古,夜不收的侦察重心也开始逐渐向女真倾斜,加大了女真地区“夜不收”的派出数量。
在随后的满文档案中,也能查到不少哨探夜不收部队深入后金进行侦察的记载。
不过夜不收并不是明军唯一的情报系统,还有急步、健步、尖哨、缉事、通事等也都负责和参与对敌的侦察刺探工作,这些部门既有合作也有冲突,要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情报,需要清醒的判断,在明朝后期各系统协调困难,政令不统一的情况下,边防情报体系就很难达到初期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