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234)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他六出岐山,死磕曹魏,鞠躬尽瘁克复中原;为恢复汉室殚精竭虑,最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有超一流的大脑,但凡胎肉体禁不住战
历代王公将相对,自己的身后事都看得比较重,希望自己死后也能过着荣华富贵的好日子,所以花费很大的精力打造自己的陵墓。不过也正因为这些陵墓比较豪华,藏有许多珍宝,所以总有不少人对其非常惦记。相传三国时期的曹操,甚至有一支专门负责摸金的军队,说白了就是负责盗墓,在曹操的这种势力组织下,许多大墓遭到破坏。看到这种情况,许多有识之士都对自己的身后之事另作安排了,因为大家也怕死后被人掘墓啊,于是便有许多人在临死前留下遗计,命后人将其简葬,并且不要大肆宣扬他的坟墓,不要祭拜,以免被有心之人发现他们坟墓的真实位置!
三国时期,在安排后事方面做得比较狠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懿,一个则是诸葛亮!司马懿在临死前对他的坟墓是这么安排的:不起坟头,不立碑记,不设随葬品,不栽树木,不与遗孀合葬!这完全就是不让后人发现他陵墓的节奏啊,后人听从他的吩咐,照计行事,所以到了后面,就算是司马懿自己的后人,都找不到他的墓,也因此保证了司马懿墓的安全,没人能够打扰到他的安宁。司马懿是如此安排自己后事,那诸葛亮呢?
事实上,诸葛亮临死前也留下一计,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只不过诸葛亮留下的计谋有两个传说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棺材南抬,绳断下葬
第一个传说的版本在民间有相当的知名度,因为这一计谋展示了诸葛亮超高的智谋,就算他快要去世了,仍然把后事算得那么准!
话说诸葛亮预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于是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诸葛亮为人本身就是比较节俭的,不喜欢大操大办,所以他也不想将自己的后事办得太隆重,又看到三国时期世道太乱,连曹操这种枭雄都要靠掘墓获得军资,更不要说那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了,所以干脆心一横,就让自己的坟墓最简单吧,最好不要让后人找到!
诸葛亮的计谋是这样的:他先是写了一封书信给刘禅,让刘禅在他死后不要风光大葬,不要办隆重的葬礼,只需要找四个军汉,将诸葛亮的棺材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抬棺材的绳子被磨断了,棺材落在地上了,那么就在那个地方挖个坑直接埋了,这样的话后人基本就没法找到诸葛亮的棺材了。
诸葛亮的这个计划颇为巧妙,按照这种思路操作,似乎确实能达到意想中的效果,后人很难发现他的坟墓,比司马懿的计谋还巧妙!不过虽然知道的人少,但仍然有四个军汉知道诸葛亮的墓啊,这怎么解决呢?其实这一点诸葛亮也算到了,只不过处理方法有点损!
刘禅在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当即就搞明白了诸葛亮的思路,就是不想别人发现他的墓地嘛,可最终不还是有四个军汉知道吗?这可怎么办呢?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人的嘴是牢固的,所以刘禅在抬棺材的绳子上做了一点手脚,说白了,就是把绳子加固,让它不那么容易被磨断!刘禅之所以这么干,本意就是让四个军汉也死在外面。因为绳子不容易磨断,他们需要走很长的路,而他们带的粮食和饮水根本不足以走那么远,如果他们选择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必将饿死渴死在外面。而如果他们偷奸耍滑,那么回来后也将受到严惩!
事实上,对于这四个军汉来说,唯一的活路就是半路逃跑,之后隐姓埋名过日子,不然无论如何都会被杀!不过这四个军汉可看不出诸葛亮和刘禅的计谋,他们还傻乎乎回去领赏!军汉们走了三天后,见绳子还不断,心中已经不耐烦了,最终四人一合计,干脆直接割断绳子,就地下葬吧。当完成这一切后,他们开开心心地回去领赏复命了,不过等待他们的却是牢房!最终,经过审理,四人承认了他们的罪行,被刘禅批准斩首,而他们一死,就再也没人知道诸葛亮的坟墓在哪里了。
诸葛亮临死前的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下葬”确实是非常高明的,这样一通操作下来,基本是无人能发现他的墓在哪里了。不过这一计谋在很多人看来也有一点毒辣,因为他的计谋直接使四个无辜的军汉冤死。古人本来就非常看重身后事,认为人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如果自己死后没能得到很好的安葬,有可能陷入永世不得长生的地步,所以说诸葛亮这一做法,使得他时候享受不到后人的香火供奉,且又无形中害死了四个无辜的人,于是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会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当然了,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对于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这种封建词汇,其实我们大可以不必理会。诸葛亮此举,其实也不过是为了不让后人打扰他死后的宁静而已。至于这四个军汉,确实对人家是太残忍了,其实大可以不必如此,只需要对他们多加监管,命令他们不准对外乱说,否则将会被朝廷严厉惩罚即可。
第二个版本、葬于定军山
这一个说法其实是史书明确记载的,说的是诸葛亮在临死前确实是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只不过他并没有选择让大家把他带回成都,而是选择了葬在定军山。
《三国志》: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从正史中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风格倒是挺像,都推崇的是简葬,估计这和他俩见惯了世事炎凉有关吧。诸葛亮让后人因山为坟,不用特意去挖掘大墓,只需要挖一个可以放进棺材的洞就行了,然后也不需要各种陪葬物品,豪华衣物,说白了,诸葛亮要求一切从简,死的时候穿啥,就穿啥下葬,不用单独给他换衣服了。
从诸葛亮的要求来看,不得不佩服他的豁达,有多少人在诸葛亮这种高位,还能对死后之事没啥要求的?就算是平民百姓,也是希望自己死后能风光大葬,享受后代子孙的祭拜,可诸葛亮呢?不仅不要求风光大葬,更不要求后人祭拜,这种豁达真的是令人佩服。而除了他的豁达,他一心匡扶汉室之心更让人心生佩服!
很多人非常奇怪,诸葛亮为啥不让后人将他送回成都安葬呢?为啥不让家人见他最后一面呢?事实上,这就是诸葛亮的大义所在了!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奋斗,就算是死后,他也想自己的身体离中原更近一步,所以他才选择安葬在汉中定军山!
结语
诸葛亮临死前确实留下一计,是关于他的身后事。对于诸葛亮的临死一计,有两个传说版本,一个是绳断南葬,一个则是简葬定军山!很明显,绳断南葬的故事是后人编排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诸葛亮高超的计谋,你看,他连身后之事都能算到。不过据正史记载,诸葛亮死后并未回到成都,所以绳断南葬的故事并不真实!按照史书记载,诸葛亮的遗计是简葬于定军山,他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即便是身死,也想要离中原更近一点,这体现了他心系汉室的大义!
物是人非,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这么一位大才,最终他的墓地却再也找不到了,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现今所有宣称是诸葛亮墓的地方,其实都并不真实,大多都是衣冠冢,不过,这应该也符合诸葛丞相的心愿,不希望别人去打扰他死后的安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