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醇亲王府,竟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这事看似奇怪,却绝非巧合和偶然。
醇亲王府出的第一个皇帝是载湉,即光绪皇帝。
醇亲王府出的第二个皇帝是溥仪,即宣统皇帝。
醇亲王府出
一个醇亲王府,竟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这事看似奇怪,却绝非巧合和偶然。
醇亲王府出的第一个皇帝是载湉,即光绪皇帝。
醇亲王府出的第二个皇帝是溥仪,即宣统皇帝。
醇亲王府出的一个监国摄政王是载沣,更让人惊讶的是宣统皇帝溥仪是载沣的亲生儿子。
醇亲王不过历经两代,为什么却会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之内得到这令无数人羡慕嫉妒的无上荣光呢?
这得从第一代醇亲王,也就是奕譞开始说起。
奕譞是道光皇帝的七儿子,也是咸丰皇帝的弟弟,他生于1840年,说来也巧,这一年恰好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也由此走上了受人欺辱的衰亡之路。
1860年,这一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气势汹汹地攻向了清政府的中枢所在——北京,咸丰皇帝被吓得一个哆嗦,慌慌张张地逃去了热河行宫,当然,他打的是去木兰围场狩猎的旗号。
可是,洋人这一吓可将咸丰皇帝吓得不轻,吓出了一身病,恭亲王奕訢对他说,洋人已经退到天津了,皇帝回京吧?
咸丰一听,虽然有点心动,但是想到可怕的洋人,他立刻摇了摇头,说了句,天气渐渐变冷了,这事缓缓吧。
这不缓还好,缓了一缓,他便回不去了。
1861年8月22日,如同一只缩头乌龟一般躲在热河行宫的咸丰皇帝终于还是被洋人给活活吓死了。
咸丰皇帝死了,谁当皇帝?当然是他和慈禧的儿子载淳了。
他也许也看到了慈禧的野心,也意料到了慈禧会在他死后擅权,所以专门给载淳留了后手,任命了所谓的“顾命八大臣”,然后又让慈安和慈禧分别各掌一印,如此一来,便可以形成牵制。
只不过,慈禧可不是一个听天由命的女人,咸丰一死,儿子即位,可是儿子年纪这么小,皇权谁来拿?
慈禧这个26岁的小寡妇的小心脏“砰砰砰”地跳,这可是她行吕后、武则天故事的一个绝好时机!
于是,慈禧开始策划,她的策划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打垮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摧毁咸丰皇帝留下的所有布置,让他们没办法对她行成掣肘。
只是慈禧毕竟是一个久处后宫的女人,她想要打垮权势滔天的顾命八大臣便得给自己寻找更强有力的援手,慈安被慈禧忽悠了几句便站到了她这一边,然后她又瞅向了皇室宗亲,朝堂之上能够有实力对付顾命八大臣的也唯有手握重权的皇室宗亲了。
当时,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手里的权力可不小,自然成了慈禧所要拉拢的最主要对象。
除了奕訢之外,咸丰皇帝的另一个弟弟,即醇亲王奕譞,也被慈禧列入了要拉拢的名单之中。
当然,奕訢和奕譞当时颇受肃顺的排挤,所以,他们和慈禧也是一拍即合。
慈禧和奕訢算是“辛酉政变”的两个主谋,可是,慈禧在热河,奕訢却被咸丰皇帝留在了北京,两个人怎么沟通,怎么商量计策?
奕譞便是慈禧和奕訢沟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人物,为了给他们传递消息,他奔走于热河和北京之间。
慈禧能够成功发动政变,将皇权夺到手里,奕譞也可谓是功不可没,这是慈禧信任奕譞的一个原因。
对于慈禧而言,奕譞比起奕訢还有一个优点——他的野心不如奕訢,他知道适可而止,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足够听话!
此外,奕譞的福晋是慈禧亲妹妹,论亲疏远近,慈禧自然更亲近奕譞。
后来,同治皇帝死了,慈禧选择奕譞的儿子载湉作为皇位的继承人的原因,除了奕譞曾经是她成功发动辛酉政变的功臣和妹夫,载湉是她的亲侄子之外,说到底还是因为奕譞最听话,堪称是她的铁杆支持者。
慈禧曾经试探奕譞说她要还政给光绪皇帝了,奕譞一听,立刻摇头。
后来,慈禧装模做样地归政了,奕譞却不顾光绪皇帝是自己的亲儿子,很是配合地跳了出来,对慈禧说了句,太后虽然归政了,可是皇帝到底太年轻了,如今又是刚刚接手国柄,对于军国重事也是一窍不通,所以还得让您来定夺呀,您应该永远训政下去!
慈禧听了当然很高兴,这便让有了继续训政的理由,可是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到位,所以她骂了奕譞几句,然后夺了他的官。
不过,可惜的是奕譞在1891年的时候便病逝了,不然的话,他很可能会在光绪亲政后组织光绪变法,即便不阻止光绪变法,也会提醒他悠着点,别去触碰慈禧的底线。
光绪皇帝为了从慈禧手中夺回皇权,在康有为的忽悠下发动了变法,甚至是想要发动一场政变去刺杀慈禧,后被慈禧率先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在了瀛台。
1908年,慈禧和光绪来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年,慈禧知道自己也许已经命不久矣,所以为了消除光绪皇帝这个后患,让人毒死了光绪。
可是,如果光绪皇帝死了的话,谁来继承皇位呢?
慈禧这个女人确实颇有手段,在光绪还没死的时候便已经物色好了皇位继承人的人选,这个人选也不是别人,正是奕譞的孙子、载沣的儿子溥仪,她为什么要选溥仪呢?
除了奕譞的原因之外,也少不了载沣的原因。
1901年洋人点名让载沣作为清政府代表去德国致歉,此举被慈禧认为是洋人在通过载沣去扶植光绪,贪恋权杖的慈禧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她便想着将载沣拉到自己这一边,怎么拉?将心腹荣禄的女儿嫁给载沣!
载沣也很有乃父奕譞的风范——识相和听话,所以慈禧一向他伸出橄榄枝,他想也没想便接受了。
这么一来,载沣便上了慈禧和荣禄这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船。
此外,当时溥仪仅仅2岁,又是载沣的儿子和荣禄的外孙,无疑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即便溥仪即位了,只要慈禧不死,清政府的话语权便始终掌控在她的手里。
所以,醇亲王府能够出两个皇帝和一个摄政王从来不是什么巧合,只是因为在政治上最符合慈禧的利益,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