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不受项羽重用是正常,受刘邦重用是意外。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韩信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凭什么证明自己呢?我们也不能怪韩信,他无权也无兵,怎么有骄人的战绩呢?作为一个军事天才
韩信不受项羽重用是正常,受刘邦重用是意外。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韩信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凭什么证明自己呢?我们也不能怪韩信,他无权也无兵,怎么有骄人的战绩呢?作为一个军事天才,不是靠单打独斗的,而是要有所凭借,要有兵,有要指挥作战的机会。而这一切,韩信都没有。
其二,韩信的存在,对项羽意义不大。因为项羽自己就是军事天才,打仗无往而不胜,他就没打过什么败仗,除了人生的最后一战。既然项羽就没打过败仗,韩信是不是很厉害,对他来说无所谓,反正有没有韩信,都是赢。
投靠刘邦后,韩信也并非就受到重用,而是一波三折。
刘邦被封汉王后,韩信前来投奔,但他很快又失望了,因为在这里,他仍然不受重视。更惨的是,一场灾难从天而降,他卷入一起案件,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冲着监斩官夏侯婴喊道:“主上不是想要得到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这声吼,把他从死神面前拉了回来。
夏侯婴觉得这个犯人不同寻常,立即向刘邦报告。刘邦着实有容人雅量,见夏侯婴为此人求情,便赦免其罪,并让他担任治粟都尉。然而,这种管粮草的职位,对韩信来说,真是太没有诱惑力了。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韩信的命运。宰相萧何是后勤大总管,也是韩信的直接领导。跟韩信往来一多,两个有时谈起军事政治,韩信的见解令他印象深刻,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令他信服。萧何对韩信很是佩服,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可是刘邦跟项羽一样,并没有当回事。
壮志难酬的韩信对前途彻底悲观了,终于选择出走,离开汉营,拉了一匹马上路了。有人向萧何汇报说,韩信逃了。萧何一听,二话没话,也拉了一匹马,快马加鞭,就跑去追韩信了。
当刘邦得知萧何私自跑去追韩信,心里很不高兴。萧何说:“韩信是个人才,国士无双。如果您只想蜗居在汉中也就算了,如果想争夺天下,那一定要重用韩信。”出于对萧何的信任,刘邦答应提拔韩信为将军。萧何摇摇头说:“如果只是普通将军,也是留不住韩信的。”刘邦索性答道:“那就让他担任大将。”
此时的韩信,既没有赫赫战功,也不为人所熟悉,在军队中的地位也很一般,刘邦在起用人才的果断上,可谓是千古一人。刘邦有个优点,用人不疑,虽然他并不了解韩信究竟有什么本领,但他深知萧何的为人,一心为公、不爱出风头、做事踏实,能如此举荐韩信,必定有其道理。
刘邦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的用人之术。你看他这个任命好象是随随便便决定,但实际上他一生中很少用错人,看人贼准。这个本领哪来的,说不清道不明,连一贯喜欢嘲讽帝王的柏杨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刘邦是天纵英才。
或许用丘吉尔的以下这段话来形容刘邦是很贴切的:“他具备那种最深入、最本质的灵感,可以刺穿话语和事物的表面——就象可以隐约但有把握地看到砖墙的另一面,或是能够提前嗅出猎物。与这种素质相比,专业知识、学问、口才、社会影响、财富、名声、逻辑、勇气这一类优点都一文不值。”
事实证明,刘邦的这一决定,对他最后赢得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