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是超一流大将,文帝把李广比作张良,韩信,强于霍去病,卫青就更不谈了,差的太远。
李广被武帝众臣一致推举为大汉第一名将,随后担任未央宫卫尉,百战不败的程不识屈居李广之后。 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这些脍炙千古的诗句都是颂扬飞将军李广。李广,应该是被颂扬最多的武将了,然而,李广最终没有被封侯。实际上,若是追根溯源的去考究那段历史,李广没有封侯,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为什么文人对他如此歌颂有加?欲说这个问题,我们先说为什么李广没有被封侯,甚至是一直没被重用。首先,李广的军事才能很一般。李广到底能不能打?能打。李广勇冠三军。善于打硬仗,恶仗。尤其以箭术冠绝。就连死对头匈奴人都给他以“飞将军”的称呼。但是纵观战争史,这类将军一般适合什么职位呢?一个就是前锋,打头阵的,先锋部队一般都是攻坚主力,肩负着凿穿敌阵的责。因此大凡先锋部队的将军,都勇冠三军。比如,唐王手下尉迟敬德,明朝大将常遇春等人,都是此类。另一个就是断后的部队。特别是撤退时候断后部队,一定要精锐,最著名的,赵子龙。诸葛亮数次远征,断后的总是赵子龙。还有一种是押送粮草的,这种也是需要猛将的,比如封神榜中姜子牙旗下大将郑伦。但是这些人从来都不是帅才,所谓帅者,一般不会自己冲锋陷阵。那么李广是帅才吗?当然不是,其实李广独立打仗能力很菜的,去看史记,李广独立打仗基本上都是输多赢少,要么迷路,要么败了,最后还被俘了,靠钱财才买脱了死罪。一个将军,你老打败仗,就算你单挑再牛逼,箭射的再准,那也得不到赏识。特别在汉朝,最讲究武功的朝代,封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竞争很残酷,赫赫战功的人多了去了。其次,李广的脸黑。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李广本来是先锋官,但是被卫青调往别的地方。这其实是汉武帝的意思,原因嘛,首先汉武帝很重视这次战役,觉得李广太老了,六十多岁的人了,怕顶不住。其次,汉武帝认为李广“数奇”就是“脸黑”的意思。李广迷路什么的往往都会撞到敌人窝子里去,时不时的会上演一出和匈奴偶遇的的戏码。反正什么巧合的事,他能遇到。古代皇帝都比较迷信,认为他不适合当先锋,就指使卫青给换了。第三,李广性格很分裂。李广爱兵如子,这个是真的,正因为他这一点,导致对部下很放纵。有句话叫做慈不掌兵,尤其是主帅,这一点很重要。李广还是一个睚眦必报,出尔反尔的人,斩杀霸陵尉,杀害八百降卒就是最好的佐证。由此可见,李广性格很分裂。第四,李广情商很一般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接受了汉景帝弟弟梁孝王的将军印。本身汉景帝对弟弟一直很提防,作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去接受一个藩王的将军印,怎么说,皇帝都不高兴。还有一次,汉武帝时候,武帝没让他去参加漠北之战,李广坚决要去,这对于武帝这种雄才大略,说一不二的皇帝而言,显然是很不理智的。李广惹得两代皇帝都不爽,说明他情商真的很一般。一个没什么大才,又点子很背的人,情商低又低,还有人格分裂,要封侯,倘若在别的朝代,念着半个世纪戍边的劳苦,还有可能,但是在军事人才辈出的汉代,未封侯,也在情理之中。那么为什么后世文人对李广歌颂有加?首先我们看一些赞美的句子: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王勃无复短衣随李广,但思微雨过苏端。《躬耕》陆游射虎未能随李广,割鸡空欲戏言游。《寄朱昌叔》王安石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曲江》杜甫这只是举了一小部分例子,类似的诗句,不胜枚举。但是我们结合这些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写这些诗句的社会背景看,基本上多数都是在被贬谪或者客居他乡,都是处于一种报国无门心态下写的。在古时候,没有民主这个说法,除了明朝有些文人敢论政之外,基本上没人敢说统治阶级怎么怎么了。言论没有自由可言。这些文人往往借景抒情,借古时候的一些人或者事来抒发心中的忿忿不平。恰好,李广的境遇和这些人处境比较相似,于是一带有一代的文人,用李广作为一个托,实际上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这样,李广被炒起来了,成了古代的网红,而且一红红了几千年。李广不是一个帅才,却是一员骁将。他为汉王朝半个世纪戍边的苦劳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他成了几千年一直没有凉的网红,算是对他苦劳的一种另类补偿吧。古人说“修身,齐家,平天下”每个人想要有出息,一定要从做好自身修养开始,逐步提高,最终成为一个能堪大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