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是具有事实依据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语,被誉正史和信史的陈寿著《三国志•诸葛亮传》
当然是真的啦。这一点毫无疑问。
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写的清清楚楚。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道。
这一段写的再明白不过了!
刘备确实是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把诸葛亮请出山的。
诸葛亮当时是蜀汉的丞相,位极人臣,德高望重,完全没有必要说假话骗人,也没有任何必要通过编故事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因为他的地位本身已经很高很高了。其实当时蜀汉就是他说了算,何必多此一举编瞎话呢?完全不需要。
而且当时像赵云这样的亲历者,尚在人世。诸葛亮如果说的是假话,他们也不答应啊。所以说,诸葛亮说刘备三顾茅庐,那肯定是真的了。
在诸葛亮传中,有一段专门讲述徐庶的生平。特别写到,徐庶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让徐庶把诸葛亮带过来。徐庶说,诸葛亮可不是一般人,你如果想见他,就得亲自登门拜访。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写的明明白白,刘备听了徐庶的话,知道诸葛亮是个大才,于是登门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刘备贵为皇叔,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去拜访诸葛亮。而诸葛亮不过是个山野村夫,怎么敢如此托大,对刘备一再避而不见?
其实,是以现在庸俗的势利观,去看待古代的大贤。自然觉得不可思议。就像很多人如果有机会进入大公司上班,早就屁颠屁颠跑去了。怎么能理解诸葛亮的境界和情怀。
诸葛亮是真名士。
他原本是不愿意出山的。这是他自己的真心话。因为当时的环境下,出山的风险太大,随时可能掉脑袋。而且他是极聪明的人,早就看透了高官厚禄不过是金玉枷锁。而隐居山林,做一个自由自在世外高人,才是名士最高的境界。诸葛亮未尝不羡慕这样的生活!
就算是出山,辅佐刘备也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择。
当时的刘备,可不是后来称王称帝、风光无限的刘备。当时的刘备,只有小小的新野一块地盘,兵马不过数千,实力非常弱小!面对各路诸侯的虎视眈眈,刘备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跟着他,随时都可能掉脑袋。诸葛亮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是真的实在不想见刘备。
他可以辅佐曹操,也辅佐东吴。那是一本万利,万无一失。
可他最后还是选择刘备,就因为刘备够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