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现在中学史书都不提宋襄公了?

春秋五霸有两种主流观点,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如果按照《荀子》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8 11:52:40

春秋五霸有两种主流观点,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如果按照《荀子》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明白秦秋五霸到底争的是什么?以何依据为霸主呢?

众所周知,齐恒公是春秋时期公认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即位之初准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就向齐恒公提出争霸,之后齐恒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争霸在管仲眼中:就是以武力的强大,以周天子的名义,来维护周朝的礼仪制度,对外团结诸侯打击戎夷,对内惩治不法诸侯国,代替日渐衰弱的周天子来管理整个天下。

争霸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强大,或者简单的消灭其它诸侯国,而是要维持周朝的礼仪,这可以说算是争霸的一个基本标准。但这个标准从楚庄王开始,就变成了持强凌弱,以大欺小。

从这个标准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春秋霸主只有齐恒公和晋文公,而其它的霸主已经改变了争霸的初衷,变成了持强凌弱,而周朝礼制也逐渐沦丧。

至于宋襄公,当然也就算不上春秋五霸之一了。

宋襄公,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嫡次子,但不是长子,宋襄公即位之前,曾想让位于自已的庶兄长目夷,但没有成功,却博得让贤的美名。

宋国在春秋时期,并不算一个大国,实力也不强,但宋襄公却因为扶持齐国公子昭回国即位国君而出名。宋襄公曾在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会上,接受了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的嘱托。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四公子各率党羽争夺齐国国君之位,最后是公子无亏当上了国君,而宋襄公却答应公子昭的请求,带领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与宋国一起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齐国不清楚宋襄公的实力,结果被宋襄公吓到了,齐国人就把公子无亏杀了,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这一下子宋襄公就莫名其妙的出名了。

齐桓公去世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就想去争霸,拉拢了卫国、邾国、曹国、滑国等几个小国,图谋争霸。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与齐国、楚国等诸侯国首次在鹿地会盟, 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齐、楚的不满,约定在秋天盂地再次会盟,并约定不带军队,结果到了会盟之日,宋襄公没有带军队,楚国楚成王却带了军队,并抓了宋襄公,囚禁起来,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才放了宋襄公,宋襄公第一次做阶下囚。

宋襄公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双方发生泓水之战,当时有人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河时,半渡而击,宋襄公不同意,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乘人之危偷袭呢?结果楚军渡过泓水后与宋军交战,宋襄公大败,第二年宋襄公就因病去世。

纵观整个宋襄公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是拉拢了几个小国,以宋国的实力太弱,根本不存在争霸的客观条件,再加上宋襄公也不是有作为的国君,宋襄公完全算不上霸主。

但在宋襄公身上表现出的春秋礼仪 ,如让贤,不趁人之危,都是当时周朝的礼法,并不是宋襄公的愚蠢,只是宋襄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周礼上,当时的军队打仗真是约架,先约好日期,定好地点,布好阵势,再开打,到了后期,这种礼仪就被人为的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以取胜为目的,别的什么都不要了。

至于现在的中学史书为什么不提宋襄公了,可能是因为宋襄公实在没有太大的历史功绩可以写的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