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秦朝政权,仅过了十几年,为何会被下一个政权给推翻取代?

原因很复杂,积存的因素和偶然的因素合在一起葬送了这个伟大的王朝。
一、历史的积重难返。战国七雄的纷争,秦国胜出,这一点让六国不服。要知道,秦居于西陲偏远贫瘠土地,本处劣势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03:26:30

原因很复杂,积存的因素和偶然的因素合在一起葬送了这个伟大的王朝。

一、历史的积重难返。战国七雄的纷争,秦国胜出,这一点让六国不服。要知道,秦居于西陲偏远贫瘠土地,本处劣势。劣到什么程度?综合国力上,曾经的大哥楚国召开六国参加的联合国会议,准备瓜分秦国。文化认同上,秦处西陲,地接蛮夷,六国将之也视为夷狄。就像日本近代两次暴打我国,我们却一直叫他倭寇或小日本一样,天然地看不起他。

二、聚合的初步艰难。秦扫六合,首次一统。这个首次太难了,毕竟中国人的守旧意识太重。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你要干个什么事,还要找一下前人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合法合理性。否则,你就会被视为特立独行的疯子。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每次改革都步履维艰,更何况大秦帝国第一次统一华夏。

三、贵族的强烈反扑。啥叫革命,革谁的命?旧贵族是也。秦的统一首先覆灭了六国贵族的利益,比如楚王后代去放羊了,楚将的后代去耕田了。他们接受吗?不,一点都无法忍受。所以,他们一直蠢蠢欲动,时刻准备死灰复燃。

四、政策的调整滞后。秦国起步艰难,只能用非常手段办非常之事,为了取得战争胜利,使用了暴匪般的政策,如以人头论功赏。法家政策的刚性使得改革家商鞅先生也殉葬于自己制定的政策——出逃时无人敢收留,否则连坐。战争特殊时期,非常政策可以理解,但和平时期不及时调整就会激起民变。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这么发生的。秦亡后,大家都知道了可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坐天下”的道理。

五、攘外而未安内。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承继了祖先的霸气,志向远大,视野宽广。任期内,开疆拓土成为其主政方向。军事实力主要投放边疆,呈攻击性态势。民众起义时,内部空虚,甚至咸阳这个中军帐都没多少兵力防守。大秦的军事不是一般的强,北拒匈奴,南扫南越,如同风扫残云。陈胜派熟读兵法的楚旧将周文攻咸阳,皇帝无足够护卫部队。迎战的是组建仅几个月的修建骊山陵墓的刑徒,然而就是这些乌合之众竟然可以九战九捷,打的周文放弃攻击。如果你问为何还是被灭了呢?答:精锐军队被远程投射,回兵救驾,古代交通条件下,没有几个月回不来。所以直至秦朝灭亡,南方战区还有赵佗的40万部队未动呢。赵佗一看来不及了,干脆独立了,别说起义军了,就是西汉也一时搞不定。赵大人也成为越南国可以追认的祖宗。

六、始皇暴病猝亡。头狼是狼群精神核心,头狼在狼群所向披靡。秦大帝只要喘口气,一切义军皆浮云,乱臣未生贼子不动。可是英年的始皇帝却在视察东部边疆时猝死,没任何善后交接预案。这给了乱臣贼子机会,而局面的混乱也造成了指挥中枢的失灵。始皇帝仅比刘邦大3岁呀,48岁的早逝算不算天妒英才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史未必都是必然的,很多历史事件和结果来自于偶然,而这种偶然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所以,现代人用自己的思维习惯,使用代入式的所谓必然性理论常常很荒诞。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