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功臣都是外臣,为什么他们愿意为他国献计来攻打自己的国家?

答:原因有两个: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以周天子为旗帜的联合国形式,诸侯之间经常会出现兼并与被兼并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了人才的被动流动(逃亡、流浪等)。二,每个国家的君主对人才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11:06:21

答:原因有两个: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以周天子为旗帜的联合国形式,诸侯之间经常会出现兼并与被兼并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了人才的被动流动(逃亡、流浪等)。二,每个国家的君主对人才的认知程度不尽相同;有识之士在自己的国家得不到重用只能到其他国家寻求发展。

从周朝建立之后,天下诸侯大部分都是周天子的亲戚或是有功之臣;再加上多年来的联姻通婚,说天下诸侯是一家也不为过。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大国兼并小国、大国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而国家之间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

诸侯争霸造成人才流动。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由于管仲是春秋初期的人物本身也是齐国人没有可比性,所以我们举例乐毅。

乐毅祖先乐羊是魏文候手下大将,曾经帅兵攻打中山国;因为劳苦功高封地灵寿,从此其子孙后代就一直生活的灵寿。接着中山复国,乐毅成了中山国人;再后来赵国出了一个赵武灵王灭了中山国乐毅又成了赵国人。

良禽择木而栖,有识之士选择投奔明君。

赵武灵王在世时乐毅为赵国出力,赵武灵王在沙丘饿死之后他投奔了魏国。这时候天下诸侯中最有名是燕国的君主“燕昭王”。他原来在洛邑生活,由于齐国乘燕国内乱之际占领燕国又迫于国际压力撤军。燕昭王在燕国百废待兴的时候上任,决心对齐国报仇。所以礼贤下士招揽天下有才能的人。

乐毅也许在魏国也混的并不怎么好,在一次出使燕国的时候被燕昭王说服从此投奔了燕国,与燕昭王一起完成了唯一的一次合纵。攻下齐国72城,只剩下即墨和莒。

后来由于燕昭王的离世,乐毅再次回到了赵国……

明君求贤若渴,人才千里投奔。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是经过各位前辈的发展才有后来的统一;而秦国的发展也离不开外来人才的贡献。

秦穆公的重臣百里奚,他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他原来是晋国的俘虏。

张仪原来是魏国人,投奔秦国后提出的连横之策粉碎了六国的合纵之策。

李斯原来是楚国一个仓库管理员,曾经提出《谏逐客书》书中就有说明秦国为什么要用“外国人”他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无论是乐毅还是秦国各位著名的人才,跑到其他国家去任职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自己的国家得不到重用,而其他国家的君主又求贤如渴。

国界意识模糊,政治抱负高于一切。

人才流动的例子有很多,一代名将吴起出身卫国,后来效忠过鲁国、魏国、楚国。为什么人才流动会如此之大呢?在原来的国家得不到重用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是一个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国界意识的模糊就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当时的人们认为:所有诸侯都是在周天子这面旗帜的领导下进行的,所有的诸侯的战争也只是内部战争;所以他们投奔明君没有任何思想压力。

所以他们贡献计策甚至帅兵攻占自己的出生之地也就不足为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