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原因有两个: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以周天子为旗帜的联合国形式,诸侯之间经常会出现兼并与被兼并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了人才的被动流动(逃亡、流浪等)。二,每个国家的君主对人才的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功臣都是外臣,为什么他们愿意为他国献计来攻打自己的国家?
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过。尤其是看到最后统一了中国的秦国,文士用的基本都是他国之人,朋友们就更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国人很多,我们先来看看那些有名的:
虞国人:百里奚,为秦所用
西戎人:由余,为秦所用
魏国人:张仪、范睢、魏冉、魏章,为秦所用
齐国人:蒙骜,为秦所用
赵国人:剧辛、乐毅,为燕所用;楼缓,为秦所用
卫国人:吴起,为鲁、魏、楚所用;公孙鞅(商鞅),为秦所用
燕国人:蔡泽,为秦所用
韩国人:吕不韦,为秦所用
楚国人:李斯,为秦所用
从这份名单来看,用外国人最多的就是秦国,用了基本上所有大国的人才。为秦国输送最多人才的就是魏国。难怪有人说魏国是秦国人才培训基地。
也难怪杜牧会在《阿房宫赋》里感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战国形势图⬆︎
现在,我们正式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愿意为他国献计来攻打自己的国家?
在春秋战国,这些流动的人才,我们称他们为“士”。我们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为他国卖命,首先就要知道“士”的出处。
“士”是一个无奈的贵族阶层
士,是周王朝宗法制的产物。
宗法制,是周王朝为维护其统治而实行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家长制:只有嫡长子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继承,嫡即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在族人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祭祀时,庶子才可以取而代之。庶为小宗,在通常情况下,周天子的嫡长子为正统,众庶子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诸侯则就成了小宗。
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的大儿子。
周天子的庶子被分封为诸侯国君后,诸侯国也是实行嫡长子即位的宗法制,庶子则封为大夫。在诸侯国内,国君就是大宗,这些大夫就是小宗。
大夫也严格遵守宗法制,有嫡长子接位,是本族的大宗;庶子就是小宗。而这些庶子,就是“士”阶层了。
周王朝除了宗法制之外,还有一个叫“井田制”的东西,大概就是把全国的土地划成一块块,除了周天子自己的“公田”外,都分给了诸侯国。诸侯国国君也一样,除了给自己这个大宗留一部分,剩余的就分给了大夫家里,大夫呢,就把自己之外的分给了士。
一开始,从上到下,大伙都其乐融融。反正,自己是贵族,只要享乐就好了,土地是由奴隶去耕种的,自己又不用动手。
没过几代,国君的儿子越来越多,大夫的儿子也越来越多,土地不够用了。
最早失去土地的,就是处于贵族阶层里最底层的“士”了。
没有土地,就活不下去。他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去做奴隶,帮别人家种地;要么努力学习出去打工。
而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中国第一批流动人才就此产生了。
那他们为什么不在本国打工,要跑到外国去?有三个原因:
⬆︎周文化根深蒂固⬆︎
1、在分封制的时代,只有家,没有国
周王朝的宗法制,是靠血缘关系来决定继承权利的。一波分封下来,周王朝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人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亲比国王重要。郭店楚墓竹简上记载,“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意思是说,为了父亲,可以不管国王,但不能为了国王不管父亲。所以,每一个阶层的人,只认他本阶层的宗主,而没有上一个阶层的概念。
崔杼杀齐庄公的故事,就是“有家无国”的著名案例:
崔杼派手下去刺杀国君齐庄公。齐庄公看到崔杼的部下,就说:“求求你,不要杀掉我”。
崔杼的部下说:“对不起,我不是你的臣子,我是崔杼的臣子,我只听崔杼的话,你要有命令,请和崔杼说,和我说不着;我只忠于崔杼,所以必须杀掉你”。
这就是春秋时期的“不知二命”。崔杼的部下在国君面前能如此长篇大论、振振有词,说明这个道理是当时大家公认的:我们只对我们的上一级负责,再上一级,我们就不用管了。
换句话说,除了诸侯国君,谁都不会理会周天子。同理,除了大夫,谁也不会理会诸侯国君。处于社会底层的“士”,更是不会有什么国家的概念。
⬆︎秦用外国人⬆︎
2、天下之大,偏偏就本国难以容下
这些失去土地的“士”阶层,首先肯定想到去自己的上一级“大夫”那里打工。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大夫”家里都有余粮的。几代下来,只有那些在国家机关里有工作的“大夫”家族,才有可能给你就业机会的。那个阶层,我们称之为“卿大夫”。比如:
春秋时期的郑国七穆: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
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还有晋国六卿十一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每个国家的卿大夫就这么几家,他们家也有不少子弟要吃饭啊。最后,除了自己这一宗的子弟,别宗的根本就照顾不过来。
看看六国所用的宰相就知道了,全是国君大宗里的人,比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平原君;魏国则直接以太子为相。
国君们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很多诸侯国里的卿大夫势力非常大,如果国君不重用他们,很有可能自己的命都没了,更何况是国君的位置。魏、赵、韩三家分晋就是大家的榜样,田代齐姜就是卿大夫的愿望。
僭越上位,只能用自家人,其他人,你们走开吧。
⬆︎战国的兼并战争⬆︎
3、流动人才越来越多
为了兼并土地的战争,在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在周王朝的诸侯国之间,连年不断。越来越多的“士大夫”阶层失去土地,变成流动人才,一时间,人才变成了买方市场。
百里奚,原是虞国大夫,国家被晋国灭了之后就成了俘虏,做了奴隶。儿子孟明视跟着老娘讨饭来到秦国,才找到当时已经被秦穆公重用的亲爹,一起为秦国效力,成为名将。
由余,祖先原是晋国的大夫,失去土地以后,流落到西戎。后来也被秦穆公重用。
吴起,希望把家里最后一点积蓄拿去换个一官半职,结果,卫国的公族根本不理他。他受到嘲笑后,杀人逃跑到了鲁国。
商鞅,去秦国之前叫公孙鞅,也是一个没落的大夫家族,最后从卫国跑到魏国,在公叔痤门下打杂,最后也被秦国所用。
除了他们这些青史留名的,还有很多无名无姓的“食客”。
所谓食客,是指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的门客。养食客,最有名的要数战国四君子了: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 ”;齐国孟尝君田文“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也都是养士数千人。
在别人门下做食客,出名并不容易,“毛遂”算是里面比较有名的一个了。
人才如此之多,自己又不甘愿在公子门下做一个永无天日的食客,怎么办?
那就出国去吧!
⬆︎春秋前后形势看兼并⬆︎
结论
士为知己者死。
天下之大,人才之多,能重用自己的,自己一定倾尽全力,施展才华。哪管是哪个国家?
我以前读书,读到士大夫阶层的志向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觉得那些读书人真有抱负。后来才知道,这里面的“国”,根本就不是“祖国”的意思,只是代表一个阶层而已。
不过,在那个时代,国不能卫家,人只好四处闯天下。为他国所用,我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对的,毕竟整个天下,也是华夏。
......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探讨。感谢朋友阅读!
本文参考书目:《史记》《资治通鉴》《中国史纲》《容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