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天子是姬姓,自武王之后,姬姓周朝统治八百年。
其中以犬戎攻破周朝国都为标志,之前被称为西周,之后被称为东周。东周前半段称春秋,后半段为战国。姬姓周国最终被秦所灭,而后秦
大家好,我是奇趣讲史,我来为大家解答。
春秋时期姬姓国一度强势,为何到战国只剩下了燕国?
其实这个问答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姬姓国到战国时还有几个小国也是姬姓。那么为什么姬姓国到战国时期却很少呢?这个问题与周朝的兴哀和政治制度有关。所以也就渐渐的导致了战国时期姬姓国很少。
引言: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那么这个大王朝是怎样哀落,让姬姓国在战国时期变的很少呢?我们先来了解它第一个原因。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开始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的领土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馀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馀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有利因素
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不利因素造成了后来的战国时期姬姓国少
贵族阶层对奴隶以及平民的压榨、剥削构成了社会不稳定最主要因素,因为不得民心,奴隶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奴隶的悲惨生活。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
我们来看看问题的第2个原因吧!
西周的灭亡导致了王室衰落,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进入到了春秋时期。
公元前781年,宣王崩,子周幽王宫湦立,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及母逃奔申国。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
春秋时期的姬姓国有哪些呢
鲁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起源: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
蔡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姬度于蔡,称为蔡叔度。
曹国是周代诸侯国之一,国君姬姓、伯爵。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菏泽、聊城市,河南濮阳市南部地区。
郕国,史书亦作“成”、“盛”,为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
卫国,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代国君为康叔封。
滕国(前1122年—前296年),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小国,今日在微山县东北部,滕州西部,邹城南部,山亭区西部。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是为滕叔绣。
虞国,也称北虞,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周康王时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从而建立虞国。
除了这些姬姓国还有晋国、吴国、虢国等其它诸侯国,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从上面的姬姓国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灭亡和自身有关系。不是因为自己太弱小,就是因为邻国太强大给灭了,还有自己国君和国策上的政治问题,都会让国家灭亡。这些原因也导致了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生存不了太久,也是战国时期姬姓国少的原因。
战国时期姬姓国少的第三个原因,异姓诸侯国实力比姬姓实力国强大
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异姓诸侯王对同姓诸侯王是压倒性的优势。春秋五霸中,如果把秦穆公、宋襄公列入五霸,则只有晋国是姬姓诸侯国;如果换二公为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则晋国、吴国两个姬姓诸侯国加起来也比不上另外三个非姬姓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中,只有魏、韩、燕三国是姬姓诸侯国,而齐、楚、秦、赵都是非姬姓诸侯国,且从国力上讲齐、楚、秦都是战国的超级大国,异姓诸侯王的实力可见一斑。
那么战国时期有哪些是姬姓诸侯国呢?
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后来,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巴国,在先秦时期位处中原今西南地区、嘉陵江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为江州,即今中央直辖市重庆江北区。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在周武王伐纣时有功,被封为子国。因首领为巴子,而叫巴子国,简称巴国。《华阳国志·巴志》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先祖毕公高是周文王的庶子,武王伐纣后封于毕,毕公高的后人毕万,在晋献公时封于魏,毕万的十一世孙魏斯(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始封为诸侯。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的姬姓国还不少,除了以上这几个,还有其它姬姓国就不一一举例了。
结语:
姬姓国在漫长的周王朝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大多数都是和周天子有血缘关系。周王朝的由盛转入哀亡,这些姬姓国也跟着由多变少。这也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