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联盟新总统拒绝交出米洛舍维奇,最终是谁把他出卖了的巴尔干半岛一直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大火药桶。二战之后,铁托凭借自己的铁腕和威望,硬是扯掉了这个火药桶易燃的引线。但
米洛舍维奇时至今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有人亲切地称他为“老米、米洛舍维奇同志”,也有人对其冠以“巴尔干屠夫”的恶名,但无论怎样,支持和唾弃永远都是并行的,归根结底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图为米洛舍维奇和子女
2000年,这是新旧世纪交替的一年,同样也是南联盟的大选年。身为塞尔维亚社会党候选人的米洛舍维奇虽饱受反对党的抹黑和诬陷,但仍在第一轮选举中获得了42.3%的支持零。当然,这样的成绩并不足以让米洛舍维奇当选,但至少以“得票未过半”原则掣肘了反对派候选人科斯图尼察当选。
按照当时的选举规则,竞选双方如果得票率都未过半,那就需要进行第二轮竞选,但反对党害怕失利,遂狡辩“第一轮得票已过半”,并要求重新统计选票,甚至拒绝参加二轮竞选;与此同时,反对党煽动支持者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南联盟宪法法院迫于压力不得不裁定科斯图尼察当选。
▲图为掩面痛哭的塞尔维亚人
反对党控制了国会、其候选人也如愿当上了总统,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翌年,刚刚当选为塞尔维亚社会党主席的米洛舍维奇先是被软禁,后又遭到逮捕,而当时负责逮捕米洛舍维奇的正是反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佐兰·金吉奇(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前面提到的科斯图尼察)。
很多时候,舆论都习惯将金吉奇视作是那个出卖米洛舍维奇的人,但客观而言,把从始至终都没有和米洛舍维奇站在一个阵营里的金吉奇定义为“出卖者”或许有些牵强,因为他针对米洛舍维奇所实施的大部分行动,严格意义上应该只属于党派斗争和政治博弈,站在一个公立的角度,这是无可厚非的。
▲图为佐兰·金吉奇
不过,将金吉奇定义为米洛舍维奇的“政治对手”只适用于在米洛舍维奇被强行引渡到海牙国际法庭之前。当押解米洛舍维奇的直升机降落在海牙前南国际战犯法庭监狱里的停机坪上的那一刻,力主引渡米洛舍维奇的金吉奇无疑是一个十足的“出卖者”。
对此需要负同等或更大责任的还有塞尔维亚政府、国会等相关机构,而他们之所以决定按照美国人的意思引渡米洛舍维奇,除了希望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和所谓的国际地位外,还有让他们垂涎三尺的13亿美金的援助。
▲图为金吉奇的葬礼
不过,天道有轮回:2003年3月12号中午,金吉奇遭枪击后抢救无效身亡。执行刺杀任务的分别米洛拉德·乌莱梅克和兹韦兹丹·约万诺维奇,而在这两人的背后,则是一些支持米洛舍维奇的军方人士和社会组织。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