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这类传统住宅,是不是比现代小区更温馨?

“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全都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这是老北京人对胡同的描述,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文化的产物却在消失殆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23:14:02

“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全都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这是老北京人对胡同的描述,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文化的产物却在消失殆尽,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笔者跟随顺益兴的工作人员一共走访了几条胡同,发现现实中我们所要面对的状况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让不少人想不到的一点是,其实居住在旧城区的市民因为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所以早就盼着胡同的拆迁改造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算是搬离居住已久的老地方,也是心心念念盼着拆迁呢?我们就此做了以下分析。

基础设施落后,与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无法吸引住在其中的人。原来的胡同充满着活力,就算是残缺斑驳,他们也不肯搬离,就像《胡同文化》那本书中说到的“破家值万贯”。但是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情况却在悄然改变,很多人对胡同生活不再留恋。

一方面四合院年久失修的日渐破败,胡同里公共设施的不完善,尤其是有写四合院上下水还不方便,导致胡同中生活的居民不得不围着一个公用水管淘米洗菜。

另一方面,在胡同里居住的大多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相当拮据,与现在生活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于是胡同生活就成为一种破败落后的生活。不仅是年轻人,就连生于胡同、老于胡同的老人也不愿意在继续住下去。

风雨几百年,胡同的损坏的太严重了。裂缝密集分布在墙体上,陈旧的瓦片给人不堪一击的感觉。贴着重点防火场所的房屋也有很多,胡同真的已经经不起风吹雨打了。

胡同的现状如此之坏还有很多原因,胡同的治安状况不好,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等等,但是毕竟胡同是我国的文化遗产,许多人还对它充满着不舍得感情,很多人还是希望胡同文化永存,那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胡同呢?

据目前的探索来说,保护胡同的还是要从四合院的改善开始,小规模微循环的修缮四合院,四合院作为胡同文化的灵魂,只有它长久的保留下去,胡同文化才能随之久存,目前在东四、什刹海、南锣鼓巷等地都有修缮工程。当前多种方式修缮四合院的市场已经打开,需要跟踪市场发展,循序渐进,逐步展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