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读古诗背古诗,是学习吟诗作赋的必要手段。写诗词首先必须爱诗词,必须具备写诗词的潜质,还要大量阅读古典诗词。
中国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非常巨量。宋代诗词、唐朝诗词、清
题主问题所指的\"古诗\"应该是:\"古风\"和\"近体诗\"。
古风是不受格律制约的古诗。唐代科举取仕分明经和进士两科,进士科将诗列入考试科目。为了制定考试规则,评分标准,逐步制定和完善了诗的平仄,对仗,粘连,押韵等格律。近体诗从古诗中脱颖而出,另立门户。
在明确了题主\"古诗\"的含义后,下面,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1,为什么只背\"古诗\",不教如何写诗。2,只背古诗不教写古诗会不会传承出问题?
1,为什么只背\"古诗\",不教如何写诗。
题主说:小时候上学,老师只要求背诗,现在,古诗大赛也是背诗,都不讲如何写诗。我想这个问题有如下原因:
1,教学大纲没有要求,教学生写古诗。老师讲的\"古诗\"可能包括\"古风\"诗,或\"近体诗\"。老师一般也就讲讲该诗的白话意思,主题思想,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主要词语,典故等。至于该诗的:赋,比,兴,起承转合等写作手法一般是不讲的,也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按《大纲》也没有要求学生写古诗。
2,近体诗的格律老师也不见得懂。如果书本上选的是\"近体诗\"课文,老师是不可能讲该诗的格律。有可能老师也不懂。不懂如何教?就连\"诗词大会\"也是背诗大赛,接龙大赛。如果掺插进:近体诗格律讲解,那效果可想而知,会把观众搞得一头雾水,索然乏味。即便如此,也有选手将自己的诗作呈现,但,被评委康震按格律一卡,不是落韵出律,就是平仄不对,总之是不伦不类。
3,时代的发展所致。古代是科举取仕,文人墨客的进身之路。也是古代乐府曲目填词,娱乐的需求。如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就是为杨贵妃填的词,唱曲用的。现在,什么歌曲没有?现代是信息爆炸,快捷奏。一切都是简洁明快。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现代诗取代了古诗。也就是古风,近体诗已经不再是诗坛的主流,也就是不再提倡。
2,背诗不作诗会不会影响古诗的传承。
1,学习传承任何文化知识都是需要从背和记开始的。这是知识积累的必由之路。李白5岁即发蒙读书,10岁精通“五经”。杜甫7岁能写诗也是从背开始的。然后在背中理解,在写作中磨练。这除了老师教,关键是自己勤学苦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但,只背不写是溜不出好诗来的。诗要有自己的风格,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要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创作自己的诗篇。如果其中化用前人的诗句,使用历史的典故,这都得益于背颂古诗的知识积累。
2,诗词大会的背诗大赛对于古诗的传承起了不可替代的普及推动作用。也掀起了欣赏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许多耄耋老人,4.5岁的娃娃也参入大赛。而且有的孩童令人刮目相看。古诗传承后继有人是不言而喻的。
3,古诗不仅要会背,会写,而且对于格律诗要押韵合仄。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古诗传承。诗词格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是应该的,为此,我国出版了很多有关诗词格律的书籍如,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丛书,《诗词格律概论》,《词林正韵》,《平水韵》《中华新韵》等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诗词格律在线检测》等工具,还有许多诗词格律的优秀文章,对于学习格律诗都十分方便。
以上,从\"为什么背诗,不教写诗。\"和\"背诗不作诗,会不会传承上有问题?\"两个方面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从而得出明确结论,古诗传承中细枝节末问题存在,但阻挡不了主流前进,古诗传承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