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表、刘焉、刘璋、刘虞、刘岱、刘繇、刘晔是谁的后代?

东汉末年,各地实力派拥兵自重,其中还有不少汉室宗亲,如刘备、刘表、刘璋、刘虞等人。众所周知,刘备逢人便说“我乃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皇帝阁下玄孙。”然而,从古至今,很多人对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5 21:00:32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场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大家都知道三分天下有其一 的蜀汉昭烈帝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据说有子孙一百二十余人。基于这个原因,很多人怀疑刘备是假冒皇亲,反正刘胜的后人肯定是一笔烂账,想查也查不清楚。不过刘备的老师是大儒卢植,同学也是贵族之后的公孙瓒,想来他的出身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不然人家不会带他一起玩耍。

而除了刘备以外,其实还有不少汉室宗亲活跃在这一历史时期,包括刘表、刘焉、刘璋、刘虞、刘岱、刘繇、刘晔等等。那么这些人都是什么出身?又为什么能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呢?

齐悼惠王刘肥后裔

刘肥,汉高帝刘邦庶长子,母曹姬,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齐王。刘肥的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平阳侯曹参为国相,是西汉最大的诸侯国。汉惠帝即位后,齐王刘肥深受吕后猜忌,不得不献出城阳郡作为吕后之女鲁元公主的汤沐邑,这才幸免于难。

诸侯大国无过齐悼惠王。以海内初定,子弟而少。激秦之无尺土之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及后分裂,固其理也。—《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齐王刘肥去世,赐谥曰悼惠。此后传哀王刘襄、文王刘则、孝王刘将闾(哀王之弟)、懿王刘寿、厉王刘次昌。刘次昌因与胞姐乱伦畏罪自杀,无后国除。

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人。其祖牟平共侯刘渫,孝王刘将闾之子。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时,刘岱便是其中一员。可他不思进取,反而因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而将其杀害。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刘岱不听劝阻坚持出战,结果兵败被杀。

扬州刺史刘繇

刘繇字正礼,刘岱之弟。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一度被朝廷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建安元年(196年),刘繇被孙策击败,被迫逃往豫章一带投靠刘表。

当时豫章太守周术因病而死,刘表派来的诸葛玄(诸葛亮叔父)和朝廷派来的朱皓(太尉朱儁之子)发生激烈争斗。此时刘繇站队朱皓,将诸葛玄赶回了荆州。但朱皓却被东汉末年的佛教徒领袖笮融杀害,于是刘繇再度发兵将其击败。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刘繇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二岁。日后孙策在平定豫章之后,派人将刘繇葬回老家牟平。

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三国志卷四十九》

鲁恭王刘余后裔

刘余,汉景帝刘启第三子,母程姬。先封淮阳王,七国之乱后改封鲁王。这位鲁王殿下从小对读书不感兴趣,就喜欢声色犬马。改封鲁王之后为了扩建宫室苑囿,还曾经破坏过孔子旧宅。不过这次的破坏行为却发现了用古蝌蚪文所写的《论语》《尚书》《礼经》《孝经》等竹简,也算是因祸得福。

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汉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鲁王刘余去世,赐谥曰恭。此后传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封、文王刘晙。文王无嗣,由其弟刘闵袭封鲁王。王莽篡位,降封为鲁郚乡侯。

镇南将军、荆州牧、成武侯刘表:

刘表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人,具体是鲁恭王哪一支的后裔已不可考。其人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年之时就名列“八俊”,是党锢之祸的风云人物。党禁解除后,刘表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属,出任北军中候。北军中候秩六百石,掌监北军五营,包括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宿卫兵。

何进被杀之后京师大乱,袁绍等人召董卓进京之举,标志着汉朝天子的威信彻底沦丧。恰好在这个时候江东孙坚杀掉了荆州刺史王叡,刘表于是自请前往出镇。在光杆司令的基础上,刘表愣是靠计谋控制住了荆州七郡,怎么看都不像日后那个优柔寡断的庸主。

刘表在任内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数十年之间,荆州道化大行。在群雄混战之时刘表始终持中立态度,使得荆州地区避免了许多战火,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他在晚年时未能处理好两个儿子之间的嗣子之争,最终让他数十年的努力化为乌有。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逝。其手下蔡瑁等人废长立幼,逼长子刘琦出逃,而奉次子刘琮为主。而当曹操大军南征之时,刘琮举州投降,其家族在荆州的统治遂告终结。

益州牧、阳城侯刘焉、刘璋父子

刘焉字君郎,江夏郡竟陵县人,鲁孝王刘庆忌第四子建陵靖侯刘遂的后裔。当时朝廷面对黄巾起义军束手无策,刘焉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影响三国历史的重大建议,即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史称“废史立牧”。这个建议使得各地军阀迅速坐大,东汉朝廷很快便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至于刘焉本人则借着这股东风去了益州,被朝廷封为益州牧,阳城侯。刘焉在进入益州之后很快切断了朝廷之间的通信,随即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逝世,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在和盘踞汉中的张鲁多次交战不利,外加又有曹操即将来犯的消息,刘璋被迫迎接刘备入益州,打算借他的力量来自保。

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刘备反手攻击刘璋,又有法正等人为内应,大军很快逼近成都。最终刘璋放弃抵抗出城投降,被刘备安置到了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璋落入孙权之手,又被封为益州牧,此后事迹不详。

东海恭王刘彊

刘彊,光武帝刘秀长子,母为废后郭圣通。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彊册立为皇太子。但是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生母被废后,刘彊多次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并在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改封为东海王。原来的东海王刘阳则改名刘庄,并被立为皇太子,即日后的汉明帝。

永平元年(公元58年)东海王刘彊去世,赐谥曰恭。此后传靖王刘政、顷王刘肃、孝王刘臻、懿王刘祗及末代东海王刘羡。曹丕篡汉之后,刘羡降封为崇德侯。

大司马、幽州牧、襄贲侯刘虞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县人。举孝廉出身,任幽州刺史,后坐事免官。黄巾起义爆发后复出,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出任幽州牧。在当地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

董卓之乱时,袁绍曾有意奉刘虞为帝,为其拒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刘虞率兵讨伐公孙瓒,可惜兵败被俘,并惨遭杀害。

虞以恩厚得众,怀被北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焉。—《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阜陵质王刘延后裔

刘延,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为废后郭圣通。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淮阳公,十七年(公元41年)进爵为淮阳王。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以”私作图谶“等罪名迁为阜陵王,食邑仅两个县。刘延此后“数怀怨望”,又被撸成了阜陵侯。直到章和元年(公元87年),汉章帝刘炟(刘延之侄)临幸九江郡之时才怜悯叔父,将其复封为阜陵王。

刘延在位51年去世,赐谥曰质。此后传殇王刘冲、顷王刘鲂(殇王之兄)、怀王刘恢、节王刘代、恭王刘便亲、孝王刘统及末代阜陵王刘赦。刘赦活到了汉献帝建安年间,死后无子国除。

魏大鸿胪、东亭景侯刘晔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少年时便被汝南许劭认为有佐世之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投奔曹操,被辟为司空仓曹掾,成为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曹丕驾崩后,魏明帝曹叡继位,刘晔进封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此后因有揣摩上意之嫌而被曹叡疏远,最终在青龙二年(公元234年)郁郁而终。

结语:通过以上梳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实力割据一方的,基本都是西汉宗室后裔,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东汉皇帝的子嗣不旺,从汉和帝刘肇开始,东汉的皇帝竟然几乎没有一个活过四十岁的。其次由于外戚和宦官争权,让本来就力量单薄的东汉宗室更加边缘化。而西汉宗室由于大都已经没落,反而凭着祖上的出身和历代的积累入朝为官,几代下来之后反而逐渐形成了气候。恐怕这才是他们在东汉末年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开花,从而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原因。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