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还是范雎,不管谁死谁活,对秦国历史走向都不会有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白起的军事生涯已经结束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在秦统一中国之战中,他是令人胆
无论是不杀白起还是杀了范雎,对于秦国而言都无关紧要,历史进程更加不会被改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昭襄王杀白起时白起的历史使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而不久之后,范雎的政治生涯也划上了句号。彼时,这两位大咖实际上对秦国的影响已经不大了。
先说白起。白起是天生的战争屠夫,因为与秦昭襄王的亲娘舅、穰侯魏冉关系颇深,而宣太后掌权期间魏冉绝对可谓是一言九鼎。因此,白起的军事才能被充分发掘,在秦国为将三十载,南征北战,重创魏、楚、赵等一众大国,合计歼敌近百万,以军功受封武安君。仅对赵国的长平一役,白起就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让关东六国闻风丧胆。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乘胜一举灭赵。但是,范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秦兵疲惫、急待修养”为由,力劝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自此,白起与范雎结下了梁子。
事后,白起染病(个人认为多半是心病、托病。当然,久经沙场,战伤难免,小病应该还是有一些的)。不久,秦军再度进攻赵国。白起以身染沉疴为由,拒绝领军出征。秦昭襄王不得已改派他人,结果久攻不下。楚国、魏国闻讯也趁火打劫、横插一杠子。结果,秦军大败。这时候,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再度令白起领军出征。可是,白起就是不愿意去,还颇有些不高兴地说什么“大王当初不听我的,结果怎么样?”后来秦昭襄再三催促,白起依然称病推辞,就是不愿意动身。直到几个月后,秦军接连惨败,秦昭襄王下了死命令,白起才不得已动身启程。在白起启程后不久,秦昭襄王便采纳范雎之言,以白起迟迟不肯受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为由派人追赶、在途中赐白起自尽,一代“战神”自此谢幕。
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会同意杀了白起呢?原因很简单,白起天生就是战争屠夫,他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别无他用。白起拒绝作战,等于是宣告了他自己历史使命的终结。换句话说,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没用了。除此之外,白起甩脸子的时机也比较尴尬,白起作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宣太后和魏冉倒台之后,本应极力取信新老板秦昭襄王才是。可是,白起却因为与新老板意见相左甩起了脸子,任凭秦军数度惨败,就是不愿领军出征。这就不得不让秦昭襄王多心了:“我妈和我舅退休了,以后我还能用得动你白大爷吗?现在我就已经有些用不动了!既然用不动,那还留着你干什么?等你造反吗?”说白了,范睢就是吃准了秦昭襄王的心理,这才有了前面所说的那一出。实际上,想要白起死的不仅仅是范睢,还有秦昭襄王。范雎不过就是替秦昭襄王出头、背锅而已。换句话说,即便秦昭襄王不杀白起,估计白起此番出征归来之后也会被架空、雪藏。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顶多也就是影响生平最后一战之成败,对于秦国本身影响不大,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更加是微乎其微。
再说范雎。范雎原本是一介布衣,为秦昭襄王所赏识,最终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协助秦昭襄王拿下了老妈宣太后和所谓“四贵”——舅舅、兄弟,让秦昭襄王真正掌握了实权。此后,虽然范雎在战略、外交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实际上他的历史使命也已经完成了。在用处即将消失时,范雎心胸狭窄、任用私人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长平一战,范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忽悠秦昭襄王停战纳降。秦昭襄王何等睿智?事后不可能一点味儿都砸吧不出来。此外,范雎举荐的亲信郑安平降赵,王稽通敌事发。按秦制,范雎所荐非人,是要连坐的。但是,秦昭襄王看在范雎协助自己夺权的功劳上,最终放过了范雎。不过,继续重用也基本上没有指望了。不久,范雎在蔡泽的“建议”下,辞官回封地应城养老。自此,范雎正式退出了政治舞台。换句话说,即便秦昭襄王杀了范雎,对于秦国而言,与范雎退隐没太大区别,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更加没有什么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秦昭襄王是不杀白起还是杀了范雎,对于秦国而言都无关紧要,历史进程更加不会被改写。当然,历史之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位移,多少还是会产生一些相应变化的。但是,对于大格局而言,应该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