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八里桥之战清军是全方位的输,还不能说只是输在哪里的问题,所以从伤亡对比上看就会显得那么悬殊。
一、战争的结果就是水平的差距最直观的体现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8 05:43:25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一次重要的会战,在八里桥之战结束后,咸丰皇帝带着文武百官逃离京城,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

八里桥之战爆发前,清朝还没有开始洋务运动,清兵只装备了少量的老式步枪,大部分清军仍然装备着大刀长矛和弓箭。而此时的英法等国已经拥有了近代化的军队,英军和法军装备了大量的新式步枪,并且拥有数量众多的火炮。

八里桥之战爆发前,英法军队已经攻克了天津,咸丰皇帝为了避免北京失守,派遣大将僧格林沁带领骑兵主力在八里桥设伏,想要以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骑兵,阻挡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清军的指挥官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后人,他指挥的军队也是清朝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兵武装。在成吉思汗时期,骑兵一度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蒙古军队依靠着骑兵从亚洲打到欧洲,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

在3万多清军到达八里桥之后,8千多名英法联军也到达了八里桥附近,随着英法联军对埋伏的清军进行炮击,八里桥之战正式爆发。

僧格林沁高估了骑兵的冲击力,他将骑兵作为冲锋的主力,冒着英法联军的枪炮进行突袭冲锋。英法联军使用大炮和火箭弹轰击冲击过来的清军,清军马匹受到了惊吓,骑兵阵型逐渐的混乱起来。

由于战争思想停留在冷兵器时期,僧格林沁的士兵不懂得如何隐蔽,很多人都在冲锋的路上被打死。

一些士兵冲锋到了几百米的距离,却又遭到英法联军步枪的密集射击,马匹在中枪之后相互践踏,受到枪炮声的影响,清军根本无法组织像样的进攻。幸亏在八里桥之战的时候,机枪还没有被发明使用,否则清军马队肯定会全军覆没。

因为英法联军的枪炮过于密集,冲锋到英法联军阵地上的清军非常少,只有一部分装备简易火器和弓箭的士兵在近距离对英法联军射击。

在骑兵进攻受挫后,清军的步兵根本没有机会冲到对方阵地上,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清军的攻势放缓,战斗的局势出现了一边倒。到了中午12时左右,清军开始全面撤退,八里桥之战以英法联军的胜利告终。

在八里桥战场上,清军留下了一千多具尸体,就连僧格林沁的大旗都被丢弃到了战场上。根据战后清王朝的统计,八里桥之战战死人数达到了3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蒙古骑兵。

(英法联军统计清军阵亡1000人)

出现两种不同的数据,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清军在撤退的时候带走了部分尸体,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一部分被打散的清军没有敢于回到部队。

英法联军的阵亡人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英法联军统计出来的战死5人,受伤46人,另一种说法是法国官员在反对给指挥八里桥之战将领授衔的时候说的:这不过是一场战死12人的战役。不管是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八里桥之战都是一场伤亡悬殊的战役。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