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对林徽因持不好的评价?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绿茶婊?询问了度娘,得知“绿茶婊”是2013年中国的网络新词,泛指外貌清纯脱俗,总是长发飘飘,在大众前看来素面朝天,其实都化了裸妆,在人前装出楚楚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5 08:01:04

看过一个故事:高晓松曾经要拍林徽因的电影,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却说:“若拍我妈和徐志摩有私,我必起诉!”高晓松一听,说了一句:那还拍啥!然后电影的事情就没下文了。

虽然故事很简短,不过却透露出了深刻的问题,对于过去的名人也好,才子也罢,他们的学问高深也罢,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达到了新的高度也罢。这些已经不是今天的人们关注的地方,眼神聚焦的角度了。

名人是否开创了什么学说,是否有什么新发现,是否著作等身。这些学说,学问的价值几何?作用何在?如何在学术研究时保持他们那样的精神和态度等等这些本该是最宝贵,最值得去学习的东西被抛之脑后,束之高阁。

反而对名人的私生活十分好奇,看待名人们有没有情人,他们有没有婚外恋,他们有没有三角恋等狗血淋头三观不正的剧情,这些十分私密的个人空间成了众多人想一探究竟的秘境。

这一点在娱乐明星身上最常见,明星绯闻负面新闻往往能够引发巨大争论,最后不少明星艺人竟然利用这一点,获得曝光度知名度。

当然学术名人也遭遇了这样的境地,不过他们本来就以学术出名,并不需要曝光私生活来维持热度。只是不少人喜欢看到这些东西,给名人编绯闻或者制造绯闻获得关注也不足为奇了。逐渐这类的东西逐渐占据了上风。

如此一门心思地窥探从名人的私生活,希望从中扣出一些不同的东西然后放大来看,以此站在道德的高度来批判否定名人。这种眼光之低俗,心思之肮脏,角度之奇葩,实在令人作呕。

这类低俗做法下,名人的评价自然而然就从学术名人转向了私生活,从有标准的严格学术评判体系转向了没有标准的道德评判体系,所有人都可以对名人私生活指指点点,指摘点评。

居里夫人在其丈夫去世后,和学生郎之万有过一段韵事,谁料居里夫人写给郎之万的情书流出,法国媒体纷纷报道,编小道故事恶意中伤,导致居里夫人不得不住进医院。

当然杨振宁也不例外,很多人从来不看杨振宁物理上的贡献,什么宇称不守恒,什么杨—Mills规范场论。反而对他和翁女士的婚姻十分着迷,从而急着否定杨振宁。

极其傲慢地说:杨振宁有什么贡献?他对新中国有什么贡献,不过他们要是有脑子,点开百度看一下杨振宁的百科,就知道1971年,杨振宁回国访问,就救下了身在青海被批斗的邓稼先。

杨振宁只此一项贡献,足以功盖日月,名垂古今了。若是邓稼先当时发生意外,岂不是千古憾事,我等诸人还有何面目享受太平,指点名人的一二过往。

林徽因作为民国的才女,不论是其在文坛上的才华,还是其在建筑学的贡献,也足以大书特书,留大名于汗青辉映古今了。

不过才女自然倍受注目,今人的学问不足,不足以探究钻研林徽因的学问,其能力之浅薄可见一斑,不得不将其重点放在林徽因的私生活上。

可是林徽因一生就嫁给了梁思成,夫妻琴瑟和鸣,婚后给梁思成生育一对儿女,在抗战这般艰苦的日子里一起去各地古建筑进行研究调查,从而著成大作《中国建筑史》。至于和徐志摩金岳霖等人,在婚前婚后也无丝毫过分举动。

别有用心的人总是会制造风波,林徽因私生活上的东西被制造出来,甚至连林徽因将徐志摩空难后的飞机残骸挂在床头这样的事情都能写出来。

林徽因已经去世六十多年了,她的生活早已离我们远去,怎么可能还有如此细节令尔等知晓。

和林徽因感情很好的弟弟林恒对日作战中牺牲,梁思成去处理后事将一块飞机残骸带回来,林徽因用黄绫包好,至于残骸放在什么地方,就不得而知了。

林家人不负民族大义,民族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后人以此来编排绯闻实在是无耻之尤,用心何其龌龊,用心何其歹毒。

曾经读过一部有关林徽因的书《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此书为林徽因传记,可是通篇文章词藻堆叠,语言啰嗦,矫揉造作,对林徽因学术文章不见评说解读,反而以林徽因私生活为主。

这部书中塑造的林徽因是个情场高手,哪里是什么学者之流。可是世人却偏偏喜好此类故事,林徽因的评价自然不会高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