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不管原来姓什么,到我这里就姓孔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孔子”,后世历代君王和封建统治者不断褒扬拔高,加了很多头衔,就成了后来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很多人认为孔子姓孔,
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孔子”,后世历代君王和封建统治者不断褒扬拔高,加了很多头衔,就成了后来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很多人认为孔子姓孔,其实他子姓孔氏。封建社会后期和当今大多姓氏不分,也就是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其实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是不同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以说: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商朝(殷朝)开国之君成汤叫子履,商纣王叫子受,纣王有一个哥哥,叫子启。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继承商朝的祭祀。武庚在武王死后叛乱被周公所剿灭,周公又封商纣王的兄长子启于宋,子启就是宋国的开国之主。孔子是子姓宋国之后,所以孔子姓“子”。
史载“(叔梁)纥与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野合”不是在野外苟合的意思。古俗认为:年过六十四岁结婚,不合礼仪,叔梁纥在66岁与18岁的颜征在就是这种年龄相差较大、不合礼仪的婚配,也就是碍于礼法没法举办正式婚礼,故称“野合”。
可能是其父叔梁纥年龄过大的缘故,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即孔子生下来相貌奇丑:双眼露白,双鼻露孔,双耳露轮,嘴露齿,谓之“七漏”,头顶凹陷。也就是他投部四周高中间低,形似山丘,再加上孔子父母在尼丘山居住,其母曾祈祷于尼丘山并受孕,所以叫“孔丘”。
孔子父亲叔梁纥曾娶妾施氏,生一个跛腿儿子伯尼(又名孟皮)。依照古代“伯仲叔季”的年齿顺序,他作为男丁的老二叫“仲尼”就顺理成章,文革时期批孔时“孔老二”的称呼满天飞就是这么得来的!
至于孔丘有被人称作“孔子”,这里的“子”与他姓氏里的“子”意思不同,是古代对有学问、道德高尚的男子的尊称,大致是“先生”的意思,如后世的孟子、曾子、韩非子、墨子等等。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