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一定会比1959年~1962年上半年三大自然灾害的局面更严重,不去进口那么多粮食的话。那时亩产仅300~400斤左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代初逐步推广杂交
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还有一位农业科学家叫李登海,是杂交玉米之父,他们对农业的贡献,对国家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不管什么事都应该理性的去分析,实事求是,既不要扩大事实,也不要歪曲事实。不知大家发现没?在网上经常出现这样的话,尤其在新闻评论当中,有网民常常会说:这都是袁隆平让你们吃饱了“惹的祸”,或是,袁隆平让14亿人吃饱了饭。给我的感觉好像粮食是袁隆平发明的一样。我觉得这样就过了,过了就不好了。捧就将人捧上天,完美无缺;踩就将来踩下地,一无是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特点,要不得,这样要不得。再说为什么这些年只提袁隆平,而没有提李登海的?难道玉米不是粮食?比方在评论当中说,如果没有李登海都得挨饿,没听到一个网民这么说。
没有袁隆平,我们不仅不会挨饿,而且生活不会有明显的改变,毕竟这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不是吃大锅饭的年代,老百姓只求吃饱饭就行了。据悉,现在农村有很多土地都荒废着,抛荒的土地很多。原因是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外出打工不论对国家还是家庭,贡献更大,收入更多。所以国家宁可花钱进口国外粮食供应国内市场,也划算。现在又有多少种水稻的?稻田不也荒芜了吗?现在国家有很多的中小型企业,都是靠农民工支撑的,假设农民不外出打工,都选择在家里种稻子,届时大米吃不了,还得出口国外,那样国家的损失更大。都在家种玉米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