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
谢谢小秘书邀答!
曾经风靡全国的一首歌曲《涛声依旧》,估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而这一首歌的歌词和创作原型,不由得想起一首唐代著名的七绝《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的确名不见经转,但这首诗的威名远扬。从古至今,能把愁浓缩在这么几句而又浓缩的这么好的,也许只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与之媲美。这首诗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作于何年个月何时何地?据史料记载已不可考证,但大致时间应该在天宝十二年,诗人张继经过十年寒窗,几载苦读,终于金榜提名,进士及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大展宏图了,然而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便发动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克长安,玄宗窜逃至蜀地,满朝文武作鸟兽散。社会严重动荡,而张继并无雄厚背景,和丰厚的钱财,真可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又重新回到原点,只能当个落魄文人。
自古以来,好的诗词自然有很多人愿意去读,有得就有失,好评之后当然争议就会随即而生一一一秀木成林,风必摧之!
那么就让我们再次分析鉴赏这首《枫桥夜泊》。
首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如果让大家对“乌啼”“江枫”作个理解,常规解释的都是"乌鹊啼叫"和"江边枫树",因为这样的景物渲染顺理成章,毫无悬念,可偏偏有人说写的是地名。
但当地文史资料记载:唐代的寒山寺,方圆外不出十里有小镇,名曰"乌啼镇,有拱桥,曰枫桥。"可能有人会问:古人不应该知道有没有这个地方吗?为什么还有争议呢?
其实我认为就这件事,古代名人大家需要给张继一声道歉!为何如此呢?
唐时宋时,大家对这首诗颇有异议。大家都抱着夜半钟声去了,但到底有没有这扑朔迷离的钟声?有说有有说没有,众说纷纭,争执不休。尤其是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叫嚣得最欢,当时就提出质疑:"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以欧阳修这样的文坛领袖,诗词泰斗一一一他可是曾经修编《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的大家!他提出了异议,谁还能就此造次?敢说个不字!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应该有。据考察,大约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苏州寺院有敲定夜钟的习俗,约子时将过半,也就是今天的23:40敲打。敲击一百零八次,费时约20分钟,击完便是子时过半。可是古人也不可能都去过姑苏,都了解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只知道寒山寺钟声,未必都明白何时为谁而鸣?所以说古往今来,人微言轻,人重言鸿。就如同现在权高位重者,一句顶一万句,如芥草民,话如放屁!这不是当今社会的弊病,古来有之!
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光芒,远远掩盖了作者张继的一生。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约是天宝十二年的进士,各版本的介绍可能也都到此为止,其他不详。可以说与初唐另一位诗人张若虚有异曲同工之处,几乎都是"孤篇压盛唐"。
有时我就在想,历史像一个爱开玩笑的哈哈镜,就事论事,映射无穷。到底是张继拯救了姑苏寒山寺,还有寒山寺的钟声,还是寒山寺成就了张继?
我们是否也应该为诗人张继感到庆幸?还有《枫桥夜泊》这一名篇,让千百年后的我们学诗的同时认识他,纵然大浪淘沙,必将灼灼后世!
再次感谢大圣小秘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