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如何?

薛仁贵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薛家将的故事与杨家将的故事一样经过无数的艺术加工,早以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薛仁贵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和小说评书中讲的那样厉害么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25 19:42:37

唐朝的武将薛仁贵在民间是一个传奇人物。在民间传说里,他幼时师从李靖,习得一身本领,后从军征讨高句丽,却被奸臣张士贵一再抢功陷害,历经磨难,终成名将,而最终却死于儿子薛丁山箭下。那么,正史上的薛仁贵一生是怎样的?他真的死于儿子之手吗?

河东薛氏是我国汉唐时的名门望族,薛仁贵就出身于此豪门。他的高祖薛安都是刘宋、北魏朝的名将。薛仁贵的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分别在北魏、北周身居高官,薛荣曾任太守、都督,授澄城县公;薛衍曾官至北周御伯中大夫。到了薛仁贵的父亲薛轨这一辈,家世也还不错,薛轨曾任隋朝襄城郡的赞治,也就是襄城行政长官的助理。不过,薛轨年纪轻轻就早逝了,薛家从此家道中落,薛仁贵以耕田聊以糊口。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位贤明智慧的女子。薛仁贵从身居寒窑穷困潦倒的农汉到叱咤沙场的一代战神,也多亏了他的妻子柳氏背后的鼓励和鞭策。薛仁贵穷得都三餐难继,成天想迁移祖坟占个好风水,以图时来运转。这时柳氏就鼓励他要自强,不如去参军,在战场建功立业,以求光宗耀祖。在妻子柳氏的鼓动下,薛仁贵应征投奔到将军张士贵麾下。

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大头兵薛仁贵崭露头角。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辽东安地,唐军陷于高句丽军的重重包围。身陷重围的薛仁贵临危不惧,持枪策马直取高句丽一将领的人头,挂在战马上。此壮举大大激发了唐军的斗志,也令高句丽军望而生畏,士气大减,遂仓惶撤军。唐军遂解围,差一点丢了命的唐军郎将刘君邛也得救了,薛仁贵因此战在军中声名大振。

在安市城之战中,白袍小兵薛仁贵引起李世民的注意。当时渊盖苏文任高句丽的莫离支(官职名,实权超出宰相),他派出高延寿、高惠真两将率25万大军在安市城东南依山布阵。薛仁贵在此战中,身披白色战袍,在敌阵中冲锋陷阵,骁勇善战,这名英勇小将引起了亲自督战的李世民的瞩目。战后,李世民亲自召见了这名普通小兵,并给予他大量赏赐,又提拔他为游击将军。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薛仁贵凭借自己过硬的军事素质,从一名普通士兵跃升为从五品的武官。

由于唐军久攻安市城不克,只得班师回撤。撤军途中,李世民又对薛仁贵寄予厚望。他告诉薛仁贵,跟随他的开国武将们都已英雄迟暮,未来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比起得到辽东,我更高兴得到你啊!李世民的这一番言谈,欣逢薛仁贵这一良将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回到长安后,薛仁贵被委以重任,升为右领军中郎将,驻守玄武门,玄武门可是个非同小可的要地,想当年李世民就是在此扳倒了李建成,夺取了太子之位。李世民把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了薛仁贵,可见对薛仁贵非常之信任。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薛仁贵因玄武门水灾事件再获李治信任。永徽五年(654年)五月,玄武门发生水灾,守卫将士争相逃命。唯有薛仁贵愤怒疾呼要坚守本职,同时冒着生命危险登上门框向皇宫大声疾呼示警,李治等才得以逃过这场水灾。事后,李治对薛仁贵的忠心耿耿大加褒扬,并赏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

薛仁贵智勇双全,不仅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在战术上也善用智谋。显庆二年(657年)的时候,李治遣苏定方征讨阿史那贺鲁。由于泥孰部被贺鲁部击溃,泥孰部首领的家眷也被贺鲁部俘虏。唐军在贺鲁部的败军中发现了泥孰部的家眷。这时薛仁贵建议将家眷送还泥孰部,以争取泥孰部的人心。这招果然奏效,泥孰部对唐军非常感激,并跟随唐军一同攻打贺鲁部。

此后,薛仁贵又分别随程名振、梁建方等两度征讨高句丽,屡建军功,拜左武卫将军。

龙朔元年(661年)的时候,薛仁贵为副将随主将郑仁泰赴天山征讨九姓铁勒部落。薛仁贵著名的“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征战中。九姓铁勒以十万之众对抗唐军,并挑选了十名骑士单挑唐军。薛仁贵再发神威,连发三箭,敌骑士连毙三人。其余骑士被薛仁贵的神箭吓得慌忙下马求饶,唐军趁势痛击九姓铁勒,追击铁勒军队,并活捉了叶护兄弟三人。从此,铁勒败落,天山边患平定,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美名在民间流传。

乾封元年(666年)十二月,薛仁贵随李勣再度征讨高句丽,并在一年之后,占领平壤。薛仁贵因军功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军旅生涯达到鼎盛。

但在二年之后,常胜将军薛仁贵却兵败大非川,遭遇人生滑铁卢。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奉命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副总管郭待封不甘于居薛仁贵之下,时常违抗薛仁贵的军令。唐军行至大非川后,薛仁贵命郭待封把全部军资留在大非川,由郭率一万名将士护卫,而薛仁贵亲率一路军队先行。薛部至河口时,大败遭遇的吐蕃军,随后驻扎乌海,命郭待封率部会合。

自负的郭待封不听薛仁贵节制,带领全部辎重缓慢行军。在部队就要至乌海时,被吐蕃军队击溃,全部辎重落于敌手。薛仁贵只得退守大非川,在大非川唐军又败于吐蕃军,薛仁贵只好与吐蕃议和。此次征战,薛仁贵以惨败而告终。因为这次败北,56岁的薛仁贵被开除公职,成了一个平头百姓。此后,薛仁贵仕途就极为不顺,虽然不久被起复为鸡林道总管,但不久又获罪,被发配至象州,后来因为赦免才得以回家。

在薛仁贵67岁的时候,唐高宗李治又想起了这位救命老将。当年薛仁贵在镇守玄武门时,要不是他忠于职守,在洪水来临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拼命向皇宫示警,李治恐怕也早喂鱼了。于是,薛仁贵再次被李治派上战场,奉命征讨突厥。突厥人一听是薛仁贵亲临战场,不战自逃。唐军趁机追击,痛歼敌人万余人,俘敌数万人,取得云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年),一代名将薛仁贵辞世,终年70岁。高宗李治册赠这位老将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薛仁贵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后人将他的故事不断演绎为小说、戏剧等,这其中也添加了许多虚构的情节。比如民间传说张士贵陷害薛仁贵,这一点和正史截然相反。薛仁贵从投军至镇守玄武门,一直在张士贵麾下,不断受到张士贵的器重。张士贵致仕后,由张举荐,薛仁贵这才接替张士贵的职务,执掌玄武门。另外,薛仁贵共有五子,分别为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可见薛丁山这个儿子也是虚构的。事实上薛仁贵也是正常死亡,并不是被儿子一箭致死,只是民间将薛仁贵演绎地更加传奇。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