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也有学生“自杀”。“自杀”者还是我小学阶段的一位同学;80年代,最流行的电影莫过于《少林寺》了。影片中的各种功夫动作令当时的无数小伙伴神魂颠倒,“自杀”的这位同学
80年代也有学生“自杀”。“自杀”者还是我小学阶段的一位同学;80年代,最流行的电影莫过于《少林寺》了。影片中的各种功夫动作令当时的无数小伙伴神魂颠倒,“自杀”的这位同学对画面里的轻功更是走火入魔。
于是,在看了《少林寺》的某一天下午,“自杀”的这位同学约上几位小伙伴,偷偷来到山背后的一处高地。几位小伙伴耍得兴起的时候,“自杀”同学从高处一跃而下,余下的伙伴眼睁睁瞅了崖底半天,不见耍轻功的伙伴飞上来,这下伙伴们才慌了神。一溜烟跑回家,待把大人们叫来寻找时,眼前摆着的是一具稚气未脱的冰冷尸体。
由此看出,学生的自杀与影视里的打斗场面和暴力事件有关。学生懵懵懂懂,模仿能力强,预见不了自己生命的终结。于是,学生沉溺于影视的极端场景中,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当今学生的自杀现象林林总总,已经超越了影视里的负面影响。如有家庭离异造成孩子的自杀;有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课业负担加重学生而自杀;有从小娇身惯养,生活中遇到挫折,学生承受不了而自杀;有天性孤僻,意气用事的学生而自杀;有在学习、生活、早恋等方面不遂心愿的学生而自杀……
但凡学生的自杀,都有他的结症所在。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去教导学生。要能依照他(她)们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去正确引导和关注他(她)们。毕竟学生自杀实属不应该,不光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对一个家庭更是一种毁灭。
因此,学生自杀现象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教育学生的同时,别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