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于后元七年六月初一日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于霸
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于后元七年六月初一日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于霸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首先,刘恒的出身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卑微。他的母亲薄姬原来是秦末时魏王魏豹的妾氏。因为在楚汉战争初期,魏豹附汉而又叛汉,是韩信、曹参的败俘,后被汉将周苛所杀,因此薄姬也成了俘虏,随后不久被送入织室织布。有一次刘邦恰巧碰到她,觉得她姿色不错,就将她纳入后宫。
但是薄姬并不受宠,被刘邦宠幸过一次后就没有然后了,幸运的是只这一次薄姬就怀上了刘恒,但是可以想像他们母子在汉宫中的生活并不好过。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正是因为薄姬母子的不受宠,使得他们母子两人逃过了吕后的魔爪,得以平安的到代国就藩。而当时刘恒年仅八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刘恒既无军功、又无足够的势力,是怎么被群臣和刘氏宗亲选为皇帝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刘恒有一位没有任何势力的母亲-薄姬。在经过吕后的摧残后,刘恒没有母族势力这点简直是完胜啊好不。其次,当时皇帝候选人主要有三位,一个是是刘襄,一位是刘章,最后便是刘恒了。但是,论身份刘襄和刘章都是刘邦的孙子,子承父位远比兄终弟及来的要概率大些,而且刘襄更是当时最大诸侯国齐国的国王;论军功,刘襄和刘章在消灭吕氏一族中均有大功。然而,这些功劳也正是大臣们不选择他们当皇帝的原因。刘章和刘襄都是带兵打仗的人,性格都会有些强势,而吕后在位时期就强势专权,好不容易吕后死了,大臣们当让要选一个性格温厚的君主了;最后,就是刘恒性格温和,谨慎沉静,代国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安平和泰。所以说,刘恒最后能当上皇帝,与当时的情况也是分不开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刘恒就是软柿子,任人拿捏。刘恒在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建树。在政治上,明令宣布:“废除一人犯罪,家人收为奴婢及各种株连的法律。”这是对旧传统的否定,对成法的改革。并且废除肉刑,改为处以笞刑和杖刑。同时废除进出关要出示证件的法令。实行入粟拜爵的制度,改善农民的处境。在经济上,提出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为基本治国方针。同时减省租赋,减轻徭役,废除盗铸钱令。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使得“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总的来说汉文帝选贤任能,勤政节俭,为文景之治开了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