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在二十四孝故事的第二则。“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在二十四孝故事的第二则。“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诗赞:“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故事讲的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经常生病。在母亲病得比较重的三年期间,每遇母亲生病,汉文帝都是亲自伺候,晚上衣不解带,不睡觉,此后在床边。给母亲熬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品尝,试试烫不烫、苦不苦,然后再递给母亲喝。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姬妾,魏王豹被灭后,被刘邦收入宫中。不过,薄姬并不受宠爱,生下刘恒后,基本就没机会受宠于刘邦。子以母贵,刘恒也因此不受刘邦重视,母子俩就像路边的小草,无人关注,默默生长。
刘邦分封儿子们为诸侯王,刘恒被封为代王。代国地处北部边陲,经常受到匈奴侵略,国贫民弱,这种地方,只有刘恒这种不受关注的儿子才会被选中。
然而,就是因为不受待见的境遇,让母子俩因祸得福。刘邦驾崩后,薄姬被吕雉批准,去代国与儿子团聚。而最受刘邦宠爱的姬妾,以戚夫人为代表,遭受到了吕雉的无情打击和迫害。刘邦的儿子们,也被吕雉直接或间接地干掉五六个,唯有远在天边的刘恒躲过了灾难。
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刘恒与母亲的感情非常深,母子俩相依为命,在政治风波中小心翼翼地生活。
刘恒在代国期间,为了解母亲的思乡之情,将自己的舅舅薄昭,诏入代国,任命为国相。刘恒登基后,还遵照母亲的命令,让儿子刘启娶薄昭的孙女为太子妃。
《史记》曾经记载了一段,薄太后救周勃的故事,当时周勃被诬告谋反入狱,薄太后向刘恒说情,刘恒不答应。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薄太后一生气,拿起头巾就砸向刘恒。刘恒见母亲生气了,赶紧跪倒赔罪,同意立刻释放周勃。可见刘恒对母亲非常恭敬,老太太一生气,他就很害怕。
其实,刘恒对母亲的顺从并非无条件,这就是他的“明”。当年舅舅薄昭犯罪,刘恒毅然决然地活祭的方式,逼杀了薄昭,要知道,薄太后就薄昭一个弟弟。
关于薄太后在薄昭之死上的态度,各种资料有多种版本,大多说,薄太后出于亲情,激烈反对刘恒杀舅,刘恒只好采用逼薄昭自杀的办法达到目的。
也许吧,人之常情嘛。不过,假如薄太后拼死反对,刘恒下得了手吗?所以,个人觉得薄太后算是深明大义的女子,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默认儿子的行动。
有其母必有其子,刘恒能有后来的成就,与薄太后的细心教导有关系,包括刘恒的孝心。薄太后去世后,因为身份是刘邦的妾,不能入葬长陵,因而,刘恒将她安葬在自己的霸陵园区内,距离霸陵仅几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