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确切,应该是罗贯中为什么让诸葛亮安排关羽守华容道,以至于让曹操逃走,为何不让张飞守华容道直接把曹操杀死,杀死曹操匡扶汉室不就容易了吗?
主要原因是,如果张飞守华容
这个问题不确切,应该是罗贯中为什么让诸葛亮安排关羽守华容道,以至于让曹操逃走,为何不让张飞守华容道直接把曹操杀死,杀死曹操匡扶汉室不就容易了吗?
主要原因是,如果张飞守华容道,他一定会把曹操杀死。如果真把曹操杀死了,张飞无所谓、诸葛亮也无所谓,关键是罗贯中老先生没法跟曹操交代,更没法跟历史交代。
罗贯中先生安排关羽守华容道,并要求关羽把曹操放走,本想是给关羽留下个把柄,同时显示诸葛亮神机妙算,并期望因此让关羽跟诸葛亮缓和关系,让关羽心服口服。
但事与愿违,关羽不买诸葛亮的帐,到了到了关羽也没有服气过孔明,二人的关系最终也根本没有融洽起来。
虽然罗贯中老先生自欺欺人地让关羽彻底服了孔明,二人关系好得不得了,其实这就是图了个热闹。
豹眼一直想把这一类的故事想象的合理合情,可总也说服不了自己。在码字的时候,码着码着就掉进历史的深沟里去了。
但豹眼还是很佩服罗贯中老先生的智慧,能把关羽的义薄云天和孔明的智谋绝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虚构了华容道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的确不是一般的脑洞,不服还真不行。
从罗贯中个人经历来看,他也是“图王有志”之人,不要仅仅把他看作是一个小说家,只会在纸上谈兵。其实,罗贯中先生当年跟随张士诚参加反元起义,不仅有想法,而且有智谋。遗憾的是老先生没有遇到刘备这样的明主,以至于失望至极而离开。
这或许是老先生把所有的智慧,全部用在诸葛亮身上的原因吧,与其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不如说诸葛亮就是罗贯中的代言人。
但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因为张士诚不听罗贯中等众人“缓称王”的建议,令罗贯中老先生失望离开。
罗贯中力捧的刘备也恰恰是自立为汉中王,导致了关羽的彻底失望,暴露了刘备匡扶汉室就是一个幌子的惊天阴谋。关羽一怒之下,发动了襄樊之战,与刘备彻底决裂。
此时,关羽心想幸好没有在华容道斩杀了曹操,否则,老曹就冤枉死了。
罗贯中没有明确交代,但这是不是关羽不杀曹操,让其逃走的另一条理由呢?
因为罗贯中投靠了张士诚,与朱元璋作对,成为了死敌。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罗贯中无奈地放弃了读书出仕的想法,转而一门心思写起了小说。把所有的智慧、想法,都倾注到了他的著作中,尽情演绎自己的理想抱负。
罗贯中先生是不是也后悔当初跟随张士诚,而没有跟随朱元璋呢?
本以为张士诚是根金条,不想却是一块烂黄铜;没想到朱元璋一个讨饭的,却是真龙天子。
如果把刘备看做张士诚,把曹操看做朱元璋,那么,关羽、诸葛亮是不是就是罗贯中的影子呢?
这个倒是很有意思的问题,豹眼也突然脑洞大开,有了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感觉。
如果这么去看华容道的故事,是不是也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