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老祖宗对于我们到什么年龄需要做什么事,成为什么样的人,早已定下了框框,但是框框也不是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老祖宗对于我们到什么年龄需要做什么事,成为什么样的人,早已定下了框框,但是框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比古人的“三十而立”,再来看如今如何才算“立”。
“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最初,孔圣人定这一规定,是对自己这个年龄段的一种规划。三十而立,是指孔子三十岁时知礼节,言行都很适当。
言行恰当,或说“三十而立”究竟是什么状态呢?孔子曾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对其作了详细地解读:
一次,在去匡城的路上,孔子和弟子仲由在山腰小憩,仲由因眼前景像问及何谓“三十而立”,孔子当即在一块大石上写下类似甲骨文的“立”字。这个字好像一个人踏在一块板上,正乘风破浪,驶向远方。
孔子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现在就是一个人,你就站在“一”上。现在看看你脚下都有什么。」仲由说:「我脚下有一根枯枝。」
孔子说:「男人三十,有安身之处,生活有着落,这个“一”就是一枝栖息之地。再看看你脚下还有什么?」仲由说:「我脚下还有一片落叶。」
孔子说:「男人三十,大小的风浪都已经历过,也该通透炼达了,察微小世事,识全盘大局。所谓见微知著,看一眼就知道是波浪还是波折。此“一”是一叶知秋。你再看看脚下还有什么?」
仲由说:“除了大地,已经没有什么了。”孔子笑了笑说:「该来的自然会来,来了也不怕。不来也别傻,……别以为成功的区别,仅是拥有和没有,没有的我正视,拥有的能视为零,此“一”是一无所有。」
安身立命、通透炼达、见微知著、处变不惊,孔子的“三十而立”注重的是精神的“立”、行为上的“立”,那么今人的“三十而立”究竟又是指的什么呢?
有人说,三十而立,立的不是事业,而是人自身;也有人说,三十就该成家立业,有家也有业,才叫“立”;更多的理解是两者兼而有之,即成人也成家立业。
两者兼而有之,自然是好的,但“立”的内容总该有个轻重缓急之分,应是先立人,后立家立业,才符合规律,也更合适。
成家可早可晚,事业的成功也非规定时间内一定达成的事情,而“立人”却必须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事。
只有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历练到足以应付世事的时候,才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才能担负起自己该担负的责任,此时成家也最合适。至于立业,倒是要看个人的能力和方方面面的影响,并不太受时间的约束,早也行,晚也可以。
因而古人的先安身立命,后通透炼达,再处变不惊,或三者同时因年龄的原因达到一定“立”的程度,在如今社会通常是行不通的。当今社会多元且多变,想在三十岁时立出一个家,(有房有车,结婚生子)且立出一个业,又立出一个人,基本上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那么“三十而立”最恒久不变的要求,也就是从古至今所要达到的一致的“立”的要求,当是“立人”。即首先要立人,最必须的也是立人。
到了三十岁,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成家与否,这个人都该成熟了。有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有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有了自身待人接物的风格,有了应付困难的能力和勇气,有了面对风云变幻的淡然与从容,正如孔子所说的,“没有的我正视,拥有的视为零”,……当一切看淡,行事从容不迫的时候,再为自己添置一份家和业,是为圆满。
总结:三十而立首先立的是人,也必须是人,其次才是家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