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老祖宗对于我们到什么年龄需要做什么事,成为什么样的人,早已定下了框框,但是框框也不是
三十而立来自于《论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三十岁年纪的人说话做事要合于礼,言行举止要得当”,这是孔子在30岁时对自己所达到人生状态的一种自我评价,但现在人们经常把“三十而立”理解为30岁就应该要成家立业,要开始有所成就,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其实\"三十而立\"中的\"立\"并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指30岁首先要在精神上独立,然后才是事业上的成就。对社会和自己都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树立相对觉解和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对自己人生的方向更加明晰和坚定。
三十岁有没有钱和有没房子都不是很重要,甚至没有成家也无所谓。重要的是有些人过了三十岁了仍然很迷茫,还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每天浑浑噩噩的生活,既不能认识现在的自己,更不清楚未来的自己,这样三十岁的人生才是最可怕和最值得忧虑的人生。
“立”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不动,就是指为人处世的道理已经确定不变了,一些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成熟和确定了,那么就按照这个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坚定不移地追求下去。 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自己产生自觉性才能逐浙的做到自立和自强。
因此“三十而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成家立业”。子曰:“不知礼,无以立”。因此我们应该把“三十而立”理解为“三十而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