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大公遇刺为什么会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实在一战之前,欧洲各强国都基本处于老子已经生无可恋,好想出去打死个人,或者被人打死的火云邪神状态。因为欧洲王室长期的家庭伦理闹剧,各国之间都有点新仇旧恨需要彻底清理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9 14:11:10

1914年6月29日时年33岁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正在维也纳附近享受温暖灿烂的阳光,周围的人群都穿着轻盈的夏装在公园里翩翩起舞,突然音乐戛然而止,人们开始朝着公园的露天音乐台围拢过去。在这里人们看到了一副布告,人们通过这幅布告得知:就在前一天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时茨威格心里隐约意识到这次刺杀事件将引起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一场轩然大波。

时光倒流到前一天,这天是一个温和晴朗的星期天,同时也是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结婚14周年纪念日。这天他们来到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然而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只知道这天是自己的结婚纪念日,却兴许是忘了这天还是塞尔维亚人神圣的“圣维多日”。1389年的这一天塞尔维亚骑士米洛什·奥比利奇以假降之计刺杀了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穆拉德一世之子巴耶塞特一世立即在战场上宣布继位并率军击败塞尔维亚人的反抗,此后塞尔维亚经历了四个多世纪的被土耳其人统治的历史。斐迪南大公的这一举动极大伤害了塞尔维亚人的民族感情,使他自己成为了塞尔维亚人眼中的众矢之的。1914年6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

这本来只是一次刑事案件,奥匈帝国方面只需要督促塞尔维亚配合其惩办凶手即可,然而这一事件却阴差阳错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那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什么会引发战争呢?即使开战不也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两国之间的事吗?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呢?事实上萨拉热窝事件只是最终点燃一战战火的导火索,而真正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源则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19世纪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日渐展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表现得越发明显:传统意义上的英、法两个老牌列强走上了持续衰败的道路,而崛起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却日益蒸蒸日上——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本身就是通过普法战争踩着法国上位的,战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欧陆霸主地位的丧失都深深刺痛了法国,因此在普法战争后德法矛盾成为了欧洲的主要矛盾。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了英国,随着自身国力的稳步提升德国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扮演一个区域霸主的角色了,德国已明确将在争夺欧洲霸权的同时参与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提上议事日程——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让别的民族去分割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然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然而当德国这个后起之秀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时才赫然发现:几乎全世界的陆地和海洋都已被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瓜分完毕——英、法自不待言,甚至连早已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殖民地都不比德国少。在这样的局面下德国积极要求按现实国力重新分割世界,这就不可避免地同英、法这样的殖民大国产生摩擦:当时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洲同英国存在殖民地的争夺,在摩洛哥和西非则同法国存在竞争。这一系列的竞争在一战前的30年间使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争夺殖民地的同时列强之间在经济上也构成尖锐的竞争关系,这一时期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之间都爆发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爆发了关税战,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爆发了关税战,1905~1910年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爆发了关税战。不过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当属英、德两国: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战全世界的比重为31.8%,而德国仅仅只占13.2%;但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已降到14%,德国则上升到14.3%。这一时期作为新兴强国的德国在海外市场上同老牌强国英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英国为维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则有必要削弱德国。

德国为了争取到和自身国力相对应的殖民地和国际地位试图通过以加强军备的方式逼迫英、法等老牌强国就范,当然这一时期致力于加强军备的并不只有德国,事实上列强都在积极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德意志帝国刚统一时的兵力只有30万左右,到一战前夕德国陆军已增加到80万人,另外490万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可以作为后备役补充;法国的人口少于德国,适合服兵役的人口只及德国的六成,然而法国通过征召殖民地军队和雇佣外籍军团使自己的兵力达到88万人,另有受训人员506万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沙俄拥有142万常备军,另外565万受过训练的后备人员。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1907年德国也开始建造这一新式战舰,英国随即宣布二对一的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应付,一时间英、德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列强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猜忌,战争爆发的风险日益增长。

欧洲各国出于在殖民地、经济领域、军备竞赛等各方面的摩擦矛盾日益增长开始纷纷寻找可以和自己一起对抗竞争对手的盟友,由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1873年德国鉴于同法国的尖锐矛盾而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缔结三皇同盟,然而这一同盟自缔结之日起就存在尖锐的内部矛盾——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俄国一直致力于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而奥匈帝国同样在这一地区存在利益,随着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之间关税战的爆发后俄国出于对被德、奥孤立包围的担忧而逐渐同德国的宿敌法国靠近,法国则不失时机地连续为俄国提供了多笔低息贷款——既争取到了俄国的好感,同时也借机控制了俄国经济命脉,使俄国不得不向自己靠拢。这样一来在欧洲就形成了德奥同盟和法俄协约两大对立的政治军事阵营。1882年5月20日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的意大利在维也纳和德、奥签订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集团至此正式形成。三国同盟和法俄协约都极力争取英国加入自己一方,然而英国始终坚持传统的“光荣孤立”国策——不和任何国家或阵营保持固定的盟友关系,而是以超脱的离岸平衡手角色维持欧洲均势,然而随着咄咄逼人的德国对欧洲均势的破坏英国逐渐向法俄协约一方靠拢。在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对立的格局下每当发生争端时就不再只是直接的当事国的事了,即使是本来和争端并没多少关系的国家也不得不选择支持卷入到争端中的自己阵营的盟国,否则就要承担联盟瓦解而使自己陷于孤立状态的危险,所以即使是再小的争端都注定会扩大为双方所有成员国集体参与的大争端。

萨拉热窝事件尽管看起来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当事件发生后迅速向战争方向急速发展着,而这一趋势其实是极其难以扭转的——19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的军事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军事计划重视先发制人的优势令文官政府欠缺足够的时间进行外交斡旋工作。事实上从一战起人类的战争形式开始和以前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从一战开始各国都执行了细致的军事计划——从命令下达的一刻起一切都是按预定的时间表进行的,人员和物资都是严格按时间表自动地大规模运输,一旦下令中止将会使己方人员物资堵塞。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己方中止对军队的动员而对方却没相应地中止,那么将使自己处于混乱的无防御状态,任何国家也不敢冒这样的风险。理论上而言:除非各国同时宣布停止军事动员才有可能避免战争,然而事实上这是根本行不通的——毕竟人心隔肚皮,谁也不敢相信对方不会趁机对自己下手。

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未收到塞尔维亚方面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的满意答复为由对塞尔维亚宣战,48小时后一向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沙俄以援助身为斯拉夫兄弟的塞尔维亚为由下达了总动员令,而同奥匈帝国定有盟约的德国则在7月31日向俄国发出限其在12小时内取消动员的最后通牒。8月1日凌晨6点德国驻俄大使以未收到俄方答复为由向俄国外交大臣递交了宣战照会,当天同俄国有盟约关系的法国发出总动员令,德国则随即对法国展开先发制人的打击并要求比利时准许德军通过比利时领土打击法国,在遭到比利时方面拒绝后德国随即展开了对比利时的入侵。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一直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挑战,英国随即于1914年8月4日23:00对德宣战。8月5日德军入侵比利时的列日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个大战役正式打响,同一天门的内哥罗(今黑山共和国)对德、奥宣战,至此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原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被协约国收买而临阵倒戈,保加利亚则出于同其他巴尔干半岛国家的矛盾加入同盟国。

当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时英国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威胁加强了自己的战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海军大臣丘吉尔征用了当时英国船厂正在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造的两艘新式战列舰。这两艘军舰价值三千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土耳其为筹措造舰费用几乎发动了全民捐款。然而英国方面在征用军舰后对赔偿问题只字不提,这令土耳其感觉自己受到了漠视——在英国眼中整个奥斯曼帝国还不如两艘额外的军舰重要。于是土耳其在接受德国一笔价值8000万马克的援助后于1914年11月正式向协约国宣战。随着土耳其的参战已使一战的战场由欧洲扩展到加里波利、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远东的日本试图趁列强混战的时机扩张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于是以英、日之间缔结有同盟条约为由对德宣战,日军随即出兵占领了德国控制下的中国山东以及太平洋诸岛屿,一战开始向全世界范围内扩散。日本的参战迫使中国也不得不考虑参战问题,否则日本就会借参战之机扩大侵华利益,但由于此时中国作为一个内部军阀混战的国家并没在一开始就介入战争。1917年4月6日一直在大西洋另一侧隔岸观火并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因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到其贸易航线以及德国在墨西哥同美国争夺势力范围等原因对德宣战,美国的宣战使胜利的天平进一步向协约国方面倾斜,于是中国随即在1917年8月14日才正式对德、奥宣战,中国宣战后一方面废除此前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向欧洲派遣了30万华工支援协约国作战。除中国之外巴西、希腊、古巴、利比里亚、暹罗(泰国)以及一些中南美洲国家共计11国也受美国参战的鼓舞而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至此一战波及范围蔓延到全球各大洲。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