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无疑是以反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付出的伤痛为主题的电影。全篇的都笼罩在父权的阴影下,显得很压抑,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
我出生在中国农村一个贫
《狗十三》无疑是以反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付出的伤痛为主题的电影。全篇的都笼罩在父权的阴影下,显得很压抑,这不得不让我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
我出生在中国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家庭男权氛围浓重,奶奶对爷爷唯命是从,是典型的中国封建女人。我有一个双胞胎姐姐,是这个家里唯一能和我公平对话的存在。
《狗十三》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跟现实中我和家人吃饭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那时我和姐姐在念小学,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和朋友贪玩,耽误了时间,待我们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我和姐姐从走入门,到坐上饭桌都胆战心惊,唯恐爷爷会骂我们。终于爷爷发话,问我们怎么会这么晚才回家,姐姐先回答,路上和小伙伴玩了会儿就……没等她说完,我就听到\"啪\"一声,一个巴掌打在她脸上,我和她当时都懵了,当着全家人的面,爷爷打了姐姐。我很害怕,怕我也会挨打,但是爷爷没有打我。也许因为姐姐比我大几分钟,所以她受到了惩罚而我侥幸逃过。我想如果现在有一个哥哥,哥哥会理所当然成为那个挨打的人,因为在他们心中,大的就应该是那个起带头作用的人,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孩子总归会犯错的,无关乎年龄。就像《狗十三》里,李玩的弟弟打小狗,导致小狗攻击他,但是全家人不问真想就把小狗送走了,完全没有考虑李玩的感受,这让李玩的内心再次受到创伤。
自从姐姐挨了巴掌,我内心就有一种对她的亏欠感,我想要是那天是我挨打会怎么样,而姐姐挨了打之后一句话都没有说。
这件事情似乎又加强了爷爷在家里的地位,而爸爸从小在爷爷的影响下长大,身上有很多影子都很像爷爷,我和姐姐从来没有对爸爸撒过娇,他也没有主动来关心过我们,所以我的内心是很缺少父爱的。
电影中的李玩在家人的\"雕刻\"下变得麻木不仁,这体现在她在酒桌上接受吃狗肉这个细节。
我想说的是,关心和控制是两个概念,中国家庭对于关心的概念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但这不是爱,只是满足了大人虚荣心和控制欲。希望社会的发展能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上的教育,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童年。
电影最后,李玩和父亲在车里一起听了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李玩的父亲留下了眼泪,我想他的内心已经体会到自己对李玩使用父权造成的伤害,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