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阅读的感性体验尤为重要,“体悟”是品评诗歌的重要方法。而作为现代人,我们已丧失了古人作诗赋词的环境感悟、背景体验。现代人如何精准“体悟”一首古典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阅读的感性体验尤为重要,“体悟”是品评诗歌的重要方法。而作为现代人,我们已丧失了古人作诗赋词的环境感悟、背景体验。现代人如何精准“体悟”一首古典诗歌,对作者的生平、成长环境的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理解“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我们先了解作者唐寅的人生经历。
唐寅出生于商人家庭,家境比较优越,少时就十分聪慧,“性极颖利……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髻中科第,一日四海尽称之”,读书也很努力,“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有一日千里气”。他先师于周臣门下,后又拜沈周为师,并且与祝允明、文征明等交好,可以说意气风发,春风得意,29 岁获得南京乡试第一,更是名满天下,时人称之为“唐解元”。
可是,快乐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人生处处充满着变故与挫折。就在唐寅 24 岁这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唐家一下子就没有了支柱性的人物,这对唐寅的打击是巨大的。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厄运总是接二连三的到来,仿佛天公是故意来考验凡人的。在唐父去世后的不到两年之内,唐寅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这世间就只剩下唐寅这个孤家寡人了。在其父母妻儿相继去世之后,唐家也渐渐的衰落了下去,唐寅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一度对人生也失去了希望,终日愁闷悲伤,甚至放弃了他的学业,不打算再读书了,也不打算参加科考了。他的好友祝允明看到他这个样子,便日日规劝他,终于使唐寅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又开始潜心读书,准备科考。
在二十八岁那年,唐寅参加应天府的乡试,以其出色的才华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是为解元,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人把唐寅又叫作“唐解元”了。得中解元之后,唐寅自然是非常高兴,他也因此写下了《领解元后谢主司》、《金粉福地赋》等诗赋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可是命运总是要捉弄人的,唐寅卷入了有名的“会试泄题案”。 关于“会试泄题案”的说法不一,但是唐寅受到牵连是事实,被滴为小吏,寅耻不就,归家。后又遭遇妻子的抛弃,弟弟的分家。最终,唐寅在友人的帮助下再苏州城北桃花坞一带建造“桃花庵”居住。
隐居桃花庵期间,得宁王朱宸濠的赏识,欣然前往应召,可惜不久便发现对方怀有异心,不得已整日饮酒,装疯卖傻,才使得宁王放弃归家,如此才躲过一劫。逃回家的唐寅彻底断绝仕途之心,开始信奉佛教,自号六如居士。可见,唐寅一生经历并不如电视剧里所描述的“风流”,其一生可谓是曲折难描的一生。
《桃花庵歌》也是在这之后所著,全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的语言带有浓厚俚语色彩, 并且画面感极强,诗歌开头就由一个由远及近的镜头画面,引出“桃花仙人”这个形象,描写他“种桃树”、“摘桃花”、“卖酒钱”,并且通过“日复日”、“年复年”两个时间词将“桃花仙人”“酒醒”、“酒醉”、“半醒半醉”三种状态
延展开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就是安贫乐道,不慕名利,宁愿“老死花酒间”,也不愿“鞠躬车马前”。接着通过“富者”的“车尘马足”与“贫者”的“酒盏花枝”作对比,把这种人生态度推向顶峰,作者笑别人看不穿, 也就是自己已经看穿名利, 看淡人生。
在最后两句诗中,代表富贵功名的“豪杰墓”,变成如今连花酒都没有的田地,颇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