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名叫赢荡,是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的秦王)和惠王后的儿子,秦武王在位时间,总共只有三年,不仅做了不少对秦国有贡献的事,同样也做了不少对秦国有损害的事。
三年时间确实太短,极难
秦武王嬴荡,不光在秦国历史上大名鼎鼎,而且,放眼整个古代史上的帝王,知名度也是相当的高。
然而,秦武王并不是像秦皇汉武一样,以杰出的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相反,他是以一种十分搞笑和奇葩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了他。
从秦国大老远跑到东周洛邑去向周天子问九鼎的轻重,没问出所以然来,就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被龙文赤鼎给活活砸死了,在位仅四年,没有留下子嗣。
如此荒唐行为,让世人都以为秦武王嬴荡是一个荒唐君主,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和人们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秦武王便是如此。
旭哥将从秦武王的历史功绩、为什么人们对秦武王评价不高,两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秦武王的主要历史功绩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可见,贾谊认为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六代国君,代代有为,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旭哥是认同贾谊的观点的,作为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昭襄王的秦武王,也是一代有为君主,其对秦国有四大历史贡献。
其一,平巴蜀,伐义渠,巩固秦国根基
秦国国土本来只有关中平原地区,在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平定巴蜀,而后降服义渠。由此,秦国形成了以关中为根基、巴蜀和陇地为后方的局面,后方稳定,秦国才不至于腹背受敌。
秦武王继位时,巴蜀和义渠先后叛乱,预借秦武王刚刚继位,朝政不稳时,摆脱秦国的控制。秦武王于是采取雷霆措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巴蜀和义渠的叛乱。
武王元年,诛蜀相。伐义渠、丹、犁。--《史记》
由此,巩固了秦国的根基,为秦武王全力东出之策提供了稳定的局面。
其二,创立丞相制度
中国古代庙堂的权力格局是典型的三驾马车架构,也就是丞相负责国政,上将军负责军事,国君负责总协调,简单有效,特别是战国时代这样的大挣之世。
丞相制度始终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其首创之人便是秦武王。在之前,各国也都有相国一职,但其职责更偏重于外交方面,当年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实际上也是总理六国合纵伐秦事务。
秦武王不但创立了丞相制度,还将丞相一分为二,设立左、右丞相,由不同的人担任,实际上是分化了相权,加强了君权,顺应了历史潮流,可谓一大创举。
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
其三,通三川,拔宜阳
宜阳位于韩国境内,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正好挡在秦国东出的道路上,因此,秦国要东出经略中原,宜阳便是首要目标。
正因为宜阳的重要战略位置,秦国从秦惠文王时期就一直想攻取宜阳,但秦国攻宜阳,魏国和赵国必定来援,可能吃不到羊肉,反而惹得一身骚。
秦武王是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曾对右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于是,秦武王让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建立的秦魏同盟,这样赵国也就不能越过魏国援助韩国,使韩国处于孤立的境地。
秦武王三年,以甘茂为将,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攻取宜阳,从此,打开了秦国东出的大门,为秦国逐鹿中原,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前进基地。
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史记》
其四,远交近攻外交政策最早的实践者
秦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纳范睢远交近攻的建议,交好齐燕,不断对韩魏楚发动军事打击,继而占领了韩魏楚的大片土地,直接形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态势。
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对秦国至关重要,这项政策虽然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由范睢系统化的提出,但最早的实践者却是秦武王,只是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罢了。
秦武王继位后,罢免了张仪,实际上就是放弃了秦惠文王时期“以连横破合纵”的外交战略。而是交好齐国,夹击韩魏;与越国结盟,攻击楚国。
这完全就是远交近攻外交政策的体现,所以说,秦武王是远交近攻外交政策最早的实践者。
为什么人们对秦武王评价不高
秦武王英年早逝后,官方给的谥号是“烈”,烈是什么意思呢?
在《逸周书-谥法解》中,对“烈”的解释为,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可见,秦国官方对秦武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那为什么后世对秦武王的评价不高呢?旭哥总结了三点原因。
第一,驱逐张义。张仪是魏国人,在秦惠文王时,任秦国相国,对秦国立有不世之功。所以,人们认为秦武王驱逐张义,是典型的忘恩负义。
但君王的眼里只有国家的利益,到秦武王继位时,秦国已经有足够的势力,东出逐鹿中原,张仪“以连横破合纵”的外交政策已经变的不合时宜了。
再说了,秦武王驱逐张义很可能是子虚乌有的谎言,旭哥翻遍史料,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记载,“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
《战国策》记载,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之无秦矣。”
第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武王有力好戏。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为高官。司马迁对秦武王的评价,着实不高,这也成为后世之人印象中秦武王最经典的面孔。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史记》
但实际上秦武王可以称得上是任人唯贤。
即位之初,便从魏国召回甘茂,出任上将军兼领右丞相,启用樗里疾为左丞相,樗里疾是秦国王室里少有的文武全才,可谓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在秦国有智囊之称。
第三,秦武王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昭襄王,夹在两代雄主之间,对比之下,相形见绌。当然也是后世有意拔高秦昭襄王,毕竟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兄弟关系,这样有利于彰显秦昭襄王继位的合法性。
总结:
秦武王虽然仅仅在位四年时间,但对于秦国仍然功勋卓著,不失为秦国历史上一代有为君主。
奈何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一再验证了一句名言,身体才是干事业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