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与(艺术)文人为什么从古至今是对立面?谁也瞧不上谁?

一种个别现象,并不普遍。
要说轻视,与人自视甚高有关系,主要是性格方面的原因。
与题目不同的是还有说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之类的,这种现象可能相对比较多一点,因为在同一个平台上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04:21:21

我是文开石,我有不一样的答案。

主要聊古代。

商人和文人,不能同病相怜,所以只能同类相残。

这两个职业在古代一直都是很尴尬的存在。

商人——用之不重之

中国古代一直处于重农抑商的观念中。对于商人,会用你,但是不会看重你。

秦始皇就实行的”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虽然也有盐铁经营上的包商制,但是实际就是利用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利用商人为国家谋求更大的利益,同时又干预商业活动的自由和对私利的谋求。

之后历代一直到清朝,大部分朝代都是这个思路,用而不重,包括从身份上、物品使用上的种种等级限制。

文人——重之不用之

以儒家为代表的文人。看似朝廷宣扬孔孟之道圣贤之书,一个个为了”学而优则仕“,苦读四书五经。

到头来,只是钻进了朝廷限制思想的囚笼。学了一肚子大道理,又不懂如何实行操作,稍微一指点江山,就被统治政权安上妄议朝政的罪名打得灰头土脸。

封建统治阶级真正用的是法家的思想。

是否还记得韩非子的《五蠹》?

学者(儒士)、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兵的人)、商工之民(工商企业),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

同样被鄙视压抑的两个职业,自然更多的可能是想办法压下对方抬高自己,不可能团结起来。

再加上如家老祖宗孔子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话不说明白自然容易被人各种曲解。

自比要读孔孟书做君子的儒家,和天生属性追求利益的商人,自然而然会在统治阶级的蛐蛐罐里互相咬的你死我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