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东汉末年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因为发生于荆州的三场战役,三国就是在赤壁之战中萌芽,在襄樊之战中发展,在夷陵之战中奠定,无论是赤壁、襄樊还是夷陵,都在当时
“一部荆州史,半部三国史”这个说法一是说明荆州很重要,二是说明三国时各方势力围绕荆州发生了诸多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荆州史也就成了三国史的缩影。
《隆中对》载:亮答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一是荆州地理位置有南北枢纽的重要作用。荆州九郡八十一州,位于长江上游,北上可以问鼎中原,东攻可以占领江东,西进可以夺取巴蜀,四通八达用武之地,战略位置非凡。而且东汉末年纷争不断,各州凋敝,但刘表治下的荆州对外较少用兵,对内勤修政务,可谓人才济济,兵强民富,这对各方势力而言都是一块大蛋糕。
蜀汉拥有荆州,则能环伺天下,北上攻打宛、洛,配合益州出兵关中,形成钳状攻势,实现蜀汉最高战略隆中对,成霸业兴汉室。也减轻了益州汉中方向曹魏施加的压力,也能东面顺江攻打东吴沿江重镇,掠夺江东。
东吴拥有荆州,则能加大防御纵深,完善巩固赖以生存的长江防线,消除魏蜀陆军从荆州攻打东吴的巨大隐患,至于曹魏水军东吴并不放在心上。也能北上攻打曹魏宛洛腹地,减轻东线压力,也能在西方将蜀汉锁死在四川盆地。
曹魏拥有荆州,则能两面攻打东吴。控制长江上游,就能绕过长江防线,精锐的陆军就能发挥最强战力,也能顺江而下攻取东吴各处重镇。也能配合汉中方向魏军,将蜀汉锁死在益州,或两路攻打益州。
可见,得荆州者得战略先机。荆州历来是各方争夺的焦点,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围绕荆州的归属展开的。
二是三国时各方势力围绕荆州发生了诸多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刘表统治荆州时,代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刘表去世,刘琮将荆州献给曹操,代表着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有统一全国的趋势。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代表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曹、刘、孙三方瓜分荆州,代表着三国鼎立的雏形。孙权借刘备南郡之地,代表着两方关系进入起码表面的蜜月期。后刘备拿下益州,实力极速膨胀,有实现隆中对战略的实力,此时孙权讨要荆州双方几乎爆发大战,代表双方关系恶化。为应对来自曹操汉中方向的威胁,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重新瓜分了荆州,但联盟的裂痕已生。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震惊欲迁都,代表天下局势又进入一个转折点。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代表蜀汉进入衰弱期,夺取天下的机会大幅度减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输光了家底,代表蜀汉陷入存亡危机,三国强弱形势基本难改。为此,对东吴愤恨难平的刘备不得不和孙权重新修好,诸葛亮为了渺茫兴复汉室的希望,多次北伐但无果。
从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各个历史重要事件都可看出,“一部荆州史,半部三国史”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