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为何孙皓投降后却被封为归命侯?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蜀汉是三国之中第二个灭亡的,孙吴政权则是最后一个。
这里有个笔误,习惯性以司马家族实际掌握曹魏政权的时间来算,下意识认为蜀汉是第二个灭亡的,其实应该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18 00:57:27

原因是比较微妙的。

尽管曹魏和随后的西晋都不承认蜀汉和东汉间的“血缘继承关系”,甚至从来不说蜀汉的国号“汉”,而只称之为“蜀”、“蜀国”,但对于刘备父子打着“残汉”旗号自立这一点是比较敏感的,也知道在当时社会上仍残存着相当大的以汉为正统情绪(毕竟两汉存在了四百多年且经历过一次刘秀的复国),正因如此曹操才至死不敢当皇帝,曹丕也才会不厌其烦地搞“三揖三让”,并在官修史书中大肆渲染,同时善待汉献帝一家,目的就是营造魏、晋禅代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得不对已经投降的刘禅客气一些,给予较高的待遇,以堵塞天下之口。公爵是魏晋皇室以外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授予刘禅公爵既给了他所能给的最高待遇、地位,要知道汉献帝禅位后也不过封山阳公。但安乐公无封地,不君国,刘禅有爵无职,蜀汉文武入洛阳者也无人获得高位,仅边郡太守数人因天高皇帝远而留任,这表明魏晋对蜀汉实际上是十分防范的。

而孙吴则不同。孙策、孙权在东汉起兵时不过一杂号将军、校尉,后者更一度称臣于曹魏,无论从汉、魏、晋哪个角度看都是“僭伪”,如果给予太高地位、待遇反倒显得不够名正言顺。

此外,蜀汉灭亡时孙吴尚在,魏晋要“招徕远人”,即通过给予投降君主礼遇吸引尚未投降的孙吴效仿,而西晋灭吴时天下再无割据势力,没必要再搞“统战标兵”,因此刘禅不妨封高些,孙皓只能凑合过。孙吴灭亡前其宗室孙楷、孙秀因惧祸逃亡西晋,被封为级别很高的车骑将军、骠骑将军,这两个职位是魏晋将军中第二级(仅次于大将军),孙吴灭亡后仅几天他们就被降职为度辽将军、伏波将军,直接从第二级降到第五级(车骑、骠骑、卫将军以下依次有征镇、安平两级,再往下才是包括度辽、伏波在内的杂号将军),奥妙和刘禅封公而孙皓封侯是一样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