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痴人说梦”,若能卖到那个评估价,您就直接卖给专家,让他捡大漏就是,千万别舍不得,要当场交接,不要过步再让它进家门,以免专家反悔出不了手,并直接置换金砖步行
谢谢邀请!
《鉴宝》之类的节目属于一个综艺和文化知识类节目,有很大的综艺色彩,也有很多剧本和安排,至于这一类的节目是否可以与市场价格相关,我认为也需要辩证看待,大多数估价和真实的市场价格都有较大的差距,不可以用综艺节目的估价作为市场价格的导向,更不能拿电视节目的价格当真。
由于我在多年前参加过央视和一些地方台的同类型节目,在某地方台栏目中我还担任了两年的出境专家,所以对此类节目应该更多的了解,这里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电视台拍摄任何一个节目,首先考虑的是收视率,这个是衡量一个节目组是否可以继续存在的指标和要素,更重要的一点,电视台的很多工作人员不是市场的专家,他们需要的只是吸引大家关注的目光,所以在节目的录制和最后的审核中,很多都是会听从所邀请的专家老师的意见;而这些老师也有几种,真正的很多考古单位或者博物馆行业的专家对某件物品的认知理论会很专业,但是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一般他们都不会从事与工作内容相同的收藏爱好,换句话说,很多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市场的冲击,对市场价格这样比较敏感的话题往往都会一头雾水,而节目组有时会为了增强节目的效果,就采取简单的对照法进行类比,只要同类物品的市场拍卖价格出现过,他们就认为可以参考,所以就会出现很多惊天的高价。
其实最后真正受益的不仅仅是节目的轰动效应,很多文物借助于节目曝光,都得到了妥善的保管和流通,同时也炒作成功一批原来在专业中默默无闻的专家学者,当然,随着节目的泛滥,更多的地方都开始东施效颦的举办类似的节目,专家毕竟是有数的,而且真正的学术专家有几个是会热衷于出镜露脸的,所以就会给我们这些人一些出头露脸的机会,随着节目的同质化严重,很多节目为了收视率,追求热点,会邀请社会鉴定行业各种人员都进入到拍摄的节目制作中,现在,网上被大家指责的大多是这些出头露脸的“砖家”,当然,作为一个节目的效果,应该说《鉴宝》类节目对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增强全民文物意识还是起到了一些推广作用,避免了更多的文物被毁坏和遗失的惨痛经历,但是也不能回避的就是,随着《鉴宝》类节目的深入,市场收藏风气的推波助澜,造假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地步,对文物的判断很多都是以价格为导向的错误思维,所以,对于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高价格,要客观对待,用看节目的心态,而不是用市场交易的感受去理解。